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南平频道 > 南平民生 > 正文

从“门外汉”到“内行人”:叶于敏的曜变建盏之路

2019-08-15 08:00:37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林张清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近年来,建阳区大力挖掘建盏文化,精心打造“建窑建盏”这块金质名片,打造“建窑建盏”品牌,推动建盏产业快速发展。在建盏复兴发展的道路上,一批又一批的建盏匠人,发扬“工匠精神”,年复一年,守着窑炉,为烧制出精品的建盏而努力,为建盏的扬名而奋斗。

叶于敏,这个80后的年轻人也在为了建盏的荣光拼尽全力,孜孜不倦地研究烧制技艺,且对曜变建盏情有独钟。

回乡创业 钟爱曜变

不久前,笔者走进建阳区水吉镇玉瑶村,宁静的村道里,清新自然的农家小屋跃然眼前,叶于敏的建盏工作室就设在自己家中,古朴的茶桌,简单的陈列,一个个精美的曜变建盏在自然光下散发着七彩的光芒,十分吸引人的眼球。

“我也没想到自己竟然成为了一个建盏师傅。”叶于敏娓娓道来。2010年,做了两年建材生意的叶于敏从上海回到水吉后,投资了20余万元收集老建盏,由于不了解老建盏的行情,他的这个生意几乎没有收益。

虽然没赚到钱,但是从这时候起,他越来越了解建盏市场,也萌生了自己烧制建盏的想法。

“怎么想到做曜变建盏,这个对内行人来说已经非常难,更何况你当时根本也不会这个。”笔者好奇地问。

作为建盏的至上之物,曜变烧成带有极大的偶然性,曜变盏的形成大概是百万分之一的概率。即使在宋代,曜变盏的烧成,也是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意外事件,是没标准、没答案、没办法掌控的技术。

“要做就做最好的,既然决定入这行,我的目标就是曜变盏”,叶于敏说道。


独自钻研 自学成才

为了研究建盏技艺,2012年4月,叶于敏在家里搭建了一个能烧制80个建盏左右的电窑,正式开启他的匠人之旅。

他一边通过网络搜索资料,研究历史资料,从而了解建盏传统的烧制工序,另一边拿着古建盏的残片,研究建盏的烧制原理。

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他根据自己搜集的各种资料,配制了釉水,信心满满地开始烧制他的第一炉建盏。

然而,现实却给他重重一击,第一炉建盏全部烧坏了,不仅如此,连着烧了七八窑,全部以失败告终,烧出的油滴盏的口沿到半中间都有花,油滴不成形。

即使一直失败,但是他从未想过放弃。他早就明白,自己这个新手,没有经过专业学习,在初期遇到这些困难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成功没有捷径。他整日把自己泡在工作室里,每天不停地研究,不停地记录自己烧制建盏的温度、时间等变化,还拿着烧坏了的建盏向朋友请教,看看是哪里出了问题,了解到失败的原因后,他又不停地实验,不断调整自己的烧制方法。

经过半年的研究和烧制,他成功烧制出了第一个油滴建盏。油滴建盏出炉的那一刻,他内心十分激动,努力半年,终于有了成果,所有的汗水都有了最好的回报。


厚积薄发 曜变出世

油滴盏的成功只是叶于敏的建盏之路的开端,距离他的曜变梦又更近了一步。

他继续沉下心,仔细调整自己的烧制手法,一步一步提高油滴的成品率和成品质量,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平。

一次偶然,他在烧一窑油滴建盏的时候,烧出了鹧鸪斑。正中下怀,他正在想怎么烧鹧鸪斑建盏的时候,惊喜就来临了。

根据这窑的记录的数据,他成功地烧制出了鹧鸪斑建盏,从油滴转向鹧鸪斑的研究。

经过近一年的努力,鹧鸪斑建盏的烧制水平越来越高,经过他的调整,成品率不断提升甚至高达99%,因为技艺娴熟,他一天能烧制出200余个建盏,因为建盏品质优良,逐渐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经过几年的锻炼,叶于敏脱胎换骨,从一个对建盏一窍不通的“门外汉”变成独当一面的“内行人” 。

2018年4月,叶于敏正式开始了他的追梦之旅。他将手上所有的订单全部停掉,专心研究曜变建盏的烧制。

又是长达半年的试验,没有实物可以研究,他只能根据网络上宋代曜变天目建盏的图片来了解曜变,观察他的光晕、斑纹,从而来推测它的烧制方法。

功夫不负有心人,又经过一个多月,叶于敏终于成功烧制出了七彩的曜变建盏。整个建盏气质古朴,盏面大颗油滴自然分布,一层七彩光晕环绕其中,颜色瑰丽夺目。喜悦溢于言表,他给这款来之不易的建盏取名为“七彩烈焰”。

但他没有止步于此,不骄不躁,继续研究,他认为,七彩曜变虽好,但是泛着蓝色宇宙光环的曜变盏更胜一筹。

2019年2月,他成功地研制出了自己理想中的蓝光曜变,名叫“曜隐”,他觉得这款曜变,有着古代曜变的影子。同时,他还继续创新,从仿古曜变中,研究出来特色的“金曜”建盏。

“我的终极目标是能够制作出古代的虫影曜变建盏,让更多的人能感受宋代曜变建盏的魅力,把这个建盏文化传承下去。”叶于敏说道。

“错了,从头再来;对了,奋马扬鞭,匠心是刻在心中的一道底线,不成功不罢休。”叶于敏抱着这个信念,继续他的匠人之路。(邓雪)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