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南平频道> 南平新闻 > 正文

光泽县华桥乡何舟坪村:点对点释放村级组织温暖

2019-07-22 07:08:26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林张清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青壮年走四方,老年人守空房”是不少偏远乡村的现状。可老年人生病、领钱、购物,青壮年就业、婚育、小孩读书等政策咨询、手续办理怎么办?光泽县华桥乡何舟坪村给出了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法。

组设小管家:让老人在家养老

19日一早,何兴家就出门了,到留守老人家里拉拉家常。上窠村民小组户籍人口有百余人,可在家的仅30个人,且几乎都是老弱病残。66岁的老党员何兴家算是组里的“年轻人”了。作为这个组的“小管家”,何兴家有如家庭养老机构的签约护工,早上到组里的留守老人、五保户家看看,中午到他们家去转转,晚上还要去一次,有出村时必逐户去问问要代办什么事,代买什么东西。何兴家说:“这只是固定动作。”

何舟坪村在华桥乡的山顶上,从鹰厦铁路边的大禾山盘山198个弯才能到达,通班车没人敢开也没人敢坐,加上田挂在坡上,靠天吃饭,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全村虽有7个村民小组、219户、756口人、2200亩耕地,目前只4个村民小组不足80口人在家,耕地也90%被茅草和杂灌所覆盖。村民形容说,“田分不出丘,路看不见痕,房不见开门,村一片寂静。”

但最无助的就是恋家的留守老人和没人跟的“五保户”及遇天灾人祸的贫困户了。华桥乡党委书记熊星林说:“‘外面的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老窝’是农村老人难以改变的观念。既然他们选择了‘留守’,我们就必须让他们留得无忧,也让他们在外的子女放心。于是,想出了一个能替代家人照顾老人的办法——小管家。”

何舟坪村还有人居住的八十塅、半山、上窠、下窠等4个村民小组都由本组没外出的村干部、党员、小组长或有爱心的村民任小管家。这些小管家除了全天候地关注老人的饮食起居情况,有病请医拿药送医外,还担负着帮耕帮种、代领养老金、代购生活用品等服务。何兴家解释说:“虽叫小管家,其实就是做孝子贤孙的事情。”

乡设办事点:村里事在乡里办

都说“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可村里人还有一句,叫“人就怕生错了地方”。半山小组陈细根的妻子丢下治病的债和年幼的儿子去世了,何舟坪小学早就关门了,陈细根只好去县城租房子,一边踩人力车赚钱,一边带孩子读书。今年2月小孩入学,校方说需村里开一份家庭困难证明。这事虽是好事,可对陈细根来说,却是一件难办到的事情。

为什么?因为陈细根住的何舟坪村太偏远。坐班车到华桥乡下了车,再去何舟坪就没有班车了,只能一步一步走15公里的山路才能到村里。如今是“流动的村民,留守的村”,即使是运气好能碰到管公章的人开了证明,一上一下花去了近一天时间,再去乡里找民政办签字盖章时,工作人员早已下班回家了。让陈细根惊喜的是,村干部在他预约的电话里告诉他,可直接去华桥办事点。

何舟坪村便民办事点就设在乡政府所在地的华桥街边上。装修一新的办事点,有接待厅、办公室,有便民办事一次性告知、相关政策解读等,还有一名党群工作者常态坐班。为了方便村民节假日办事,在办事点外还张贴了办事员的手机号码。熊星林说:“对村民来说,也许一年就回村办一两次事,但雇车要花钱,走路要花整天的时间,在华桥设个点就方便多了。”

那天,陈细根坐班车到华桥下车,才走百来米就到了办事点。坐班的罗建英让他一边喝茶一边说家庭情况,开好证明、盖好章后,又带他去乡民政办签意见、盖公章,陈细根回到县城还踩人力车送了好几位客人。他对村里在华桥乡所在地设办事点赞不绝口:“这叫服务下山,村民喜欢!”

县设村会场:把村里会放城里开

开村民大会,在何舟坪村是个“两难”的事。村级因为“人不在家,叫不全人”发愁;村民为“离村太远,没法回去”犯愁。去年村级组织换届,在圣农上班的八十塅组的官文星接到电话通知,又和以往一样犯愁了:一是赶回村里就投那么一张票要花一天时间,去还是不去?二是那天不是假期,能不能请到假?正当他犹豫不决时,村里来电话说:“晚上开会,就在县城的教育局。”

这个电话对官文星来说不啻天降福音,他按指定时间和地点来县教育局会场,没费回村的周折、没误上班的时间就投下了神圣的一票。村党支部书记龚美文说:“何舟坪村共756口人,除了少数在外省外县,有500多口人在县城居住。为了解决村民回村办事难和参加会议难问题,村里在落实原有“全程代办制”的基础上,去年又在挂点单位县教育局设了村会场。”

把村里会放城里开,有效地解决了“村里的事,村民要知道、要参与、要决策、要监督、要作主和党组织要引领”问题,同时也为村里有效服务提供了平台。熊星林说:“民生无小事。村民的难处,就是基层组织的着力处。开会方便了,参与率高了,有好政策、好事情,村民能第一时间知道,就能及时转化为发展的动力,村民就能及时分享发展的红利。”

有为留守老人养老的“小管家”,有为村民办事的乡所在地“办事点”和解决开村民大会难的县城“村会场”,再加上原有的“何舟坪村人微信群”和“全程代办制”,何舟坪村虽然村民远离家乡,仍然做到服务不留盲区、死角,基本实现全覆盖。

采访感言

解“困”排“难”的启示

在一些偏远乡村,虽是“村还在,人已散”,但无论人在何方,根还在村里。不说乡愁、记忆,就说最现实的就业、婚育、小孩上学,没有出生地那份证明便无从谈起,还有留在家里的老人,谁来关照?

“流动的村民,留守的村”。眼下的现实是:守土有责的村级与需要服务的村民有如困在旋转门里的两格,接受服务与提供服务处于难以对接境地。村干部有劲无处使,村民有难无处解。

困难、困难,被“困”了才“难”。怀着“民生无小事”之心,才有解“困”排“难”之智慧。留守老人没人管,设个“小管家”;村民办事太难就在乡所在地设个“办事点”;开村民大会难,就在近的地方设个“村会场”,问题便迎刃而解。

解决工作之难,有如“脑筋急转弯”,揭底了“就那么回事”,难就难在揭底之前的冥思苦想,但这需要责任担当作底气。有底气了,工作才能顺利开展。(邱盛林 陈伟)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