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军事|图片|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南平频道> 南平新闻 > 正文

顺昌:“菌中皇后”裙带飘 山区农民鼓腰包

2019-03-21 05:25:47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林张清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春三月,农事忙。

眼下正是竹荪栽培时节,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顺昌县大历镇高级农经师高允旺可不得闲。3月4日至6日,应邀到浦城县永兴等乡镇为菇农现场指导竹荪栽培技术;8日,参加全市科技特派员工作推进会;10日,他又陪慕名前来的浙江宁波拂云谷景区老板汪宏良前往挂点的科特派基地考察林下竹荪种植情况,并就双方今后的合作达成初步意向……

“今年我挂点的秀吴村就种植了20亩林下竹荪,辐射到岚下乡的路下自然村、南安等300多亩。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福建代表团审议时说,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增强脱贫措施的实效性。发展竹荪产业,提高竹荪的产量和品质,打响竹荪‘土字号’‘ 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就是带领山区农民脱贫增收的一个好路子。”18日,高允旺对记者说。

潜心钻研技术 提高竹荪产量

竹荪营养丰富,香味独特,滋味鲜美,自古就被列为“草八珍”之一,因其“肤白”“貌美”,外观可人,素有“菌中皇后”之美誉。

顺昌县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有农民种竹荪,2001年,大历镇种竹荪的农户渐渐多了起来,销路不错但产量低。作为一名农技人员,高允旺看着心焦,为破解这一难题,他向县里主动请缨担任科技特派员,一门心思琢磨怎样提高竹荪产量。起初,他投资3000元,和一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将竹荪田地分成几块,分别做试验,同时向省、市食用菌专家学习,买来专业教科书反复研读,一点点积累,一次次突破。功夫不负有心人,2003年,高允旺终于总结出一套利用竹制企业下脚料竹屑替代木屑生态栽培竹荪的 “三增加,建堆发酵” 新技术,亩均产干品从原来的45公斤提高到100公斤,创下了高产记录。菇农们一传十、十传百,省内外同行纷纷前来取经或来函索取资料。

顺昌竹荪迎来了“高光时刻”——2008年,全县种植竹荪800公顷,干品产量达1260吨。当年,顺昌县被授予“中国竹荪之乡”称号。2009年,“顺昌竹荪”获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央视等媒体先后以《满林尽是“软黄金”》《竹林仙子》等为题予以报道,顺昌竹荪名声鹊起,顺昌也成为全省最大竹荪栽培基地和示范县。

林下套种竹荪 注重生态保护

顺昌山虽多,但为了保护生态,林子也不能砍。如何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要让村民实现不砍树亦致富,只好在树林底下打算盘了。

竹荪属于野生食用菌,经过人工驯化,野生变家种,能否将竹荪从大田“搬”到林下栽培?2012年,高允旺开始试验在杉木林下套种竹荪,由于光线太暗、土质没选好,结果产量不高,但它们个头大、肉厚、品质高,这给了他一线希望。2013年,他再次试验,示范地里的竹荪从6月份开始采摘,可采2-3批,亩产量32.5公斤,产值8000多元。林下栽培竹荪成功,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也提高了林地经济效益,高允旺喜上眉梢。

根植沃土,坚守山区。高允旺扎根基层一线34年,连续18年担任科特派,潜心钻研竹荪生态高产栽培技术,成功破解多项竹荪种植难题,起草制订福建省《竹荪栽培技术规范》地方标准,撰写有关竹荪种植技术文章,成了远近闻名的竹荪专家。

传播科普知识 带动农户增收

为了更好服务农村农业,高允旺牵头组建了一支由7名“土专家”、“田秀才”、返乡青年参与的福建省首支“农民科普志愿者服务队”,常年活跃在田间地头,传播科普知识。近年来,他还组建“科特派生态竹荪产销科普微信群”,实时指导菇农种植技术,颇受乡亲们欢迎。

由于竹荪栽培产量高、价格好、有钱赚,不仅带动顺昌当地农民致富,还辐射到周边的邵武、建阳、将乐乃至江西、湖南、浙江、云南等地。目前,他每年推广应用竹荪栽培新技术种植面积3万多亩,每亩增收达800元,为山区农民增加2400多万元的收入,让他们多了一条脱贫新路子。

乡村要振兴,离不开产业支撑;农民要增收,必须跟着市场走。如何促进顺昌竹荪产业高质量发展,高允旺有自己的思考。

“要充分发挥‘中国竹荪之乡’和‘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这两大公共品牌效应,主动融入‘武夷山水’品牌建设,从产品标准化、商品化和品牌化入手,推动顺昌竹荪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习总书记说,要有长远眼光,多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协调相促进的文章。所以我们要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充分利用‘林下’这一特点,将竹荪种植与竹林旅游、科普体验等相结合,延伸竹林——竹荪——旅游产业链,增加农民的收入。”高允旺如是说。(陈忠 许斌 吴启荣)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