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南平频道 > 文学艺术 > 正文

上梅暴动红色基因(上)

2018-09-20 11:16:19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郑正华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红色基因,是激活共产党人在建立革命根据地中,具有冲锋陷阵的勇气、改变命运的志气和决胜敌人的底气的根脉。

在火红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崇安县委通过发动“以上梅为中心的崇安浦城农民武装暴动”夺取政权,简称上梅暴动,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一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平和、永定、上杭、龙岩、上梅”五大农民武装暴动夺取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闽北革命武装力量采取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策源地和中心地,也是闽北崇安共产党人打拼上梅暴动红色基因的战斗地和奋斗基地。

上梅暴动红色基因激活闽北崇安共产党人,在闽北建立革命根据地期间,成功打造具有跨省性、经典性、特殊性和代表性的“六个”亮点,是上梅暴动精神的象征和根脉。现将这“六个”亮点,按照闽北党史和革命史的脉络作介绍。

第一个亮点:闽北城乡实现工农武装割据

创建工农红军、建立红色政权和开展土地革命,是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心内容,这三者包括了武装割据的形式、特征和道路,它是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光辉思想的重要部分。

在闽北,中共崇安县委根据“八七”会议确定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于1928年10月和1929年1月,先后两次领导了以上梅为中心的崇浦农民武装暴动,简称“上梅暴动”。这两次上梅暴动的区域,包括崇安县全部、浦城县西部边陲地带、建阳县北部边界,共500多个村庄。上梅暴动,是闽北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1929年6月,中共崇安县委又在江西铅山县策划和领导了“以东坑为中心的铅山农民武装暴动”。9月,又发动和指挥了“以路下桥为中心的建松政农民武装暴动”。“上梅暴动”“东坑暴动”“路下桥暴动”的成功,三个暴动互为犄角,开辟了闽北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武装的总暴动,形成了以上梅暴动为主体的红色基因的总根,闽北革命根据地开始进入工农武装割据的时期。这期间,在闽北的共产党人把实现全区性的武装割据任务,分“创建工农红军”“建立苏维埃政权”和“开展土地革命”三个阶段,首先在闽北革命中心地的崇安县进行。

第一阶段,创建工农红军。中共崇安县于1929年4月,将上梅暴动建立的16支民众队2000多人,整编为各路红军。10月,在崇安县岚谷乡黄龙岩村召开各路红军负责人会议,正式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十五团,团长陈耿。全团辖3个营、9个连和1个特务连,共500多人,后发展到12个连1200多人(枪),创建了闽北第一支工农红军。1930年7月,崇安县委将星村的船工和纸工400多人,创建红军教导团,陈耿兼团长。至此,闽北拥有两个红军团,1600多人的武装力量,标志闽北实现了创建工农红军阶段的目标。

第二阶段,建立苏维埃政权。1930年5月1日,崇安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上梅召开,正式成立崇安县苏维埃政府,下设人民、土地、军事、经济、财政、文化、裁判等7个部和秘书处,建立包括崇安全部、浦城西部、建阳北部,江西铅山、广丰、上饶南部的18个区苏维埃政府,234个乡(村)苏维埃政权,人口20多万的红色疆土,标志闽北实现了以崇安为中心建立苏维埃政权阶段的目标。

第三阶段,开展土地革命。1930年5月至7月,闽北苏区第一次土地改革运动,主要在以崇安为中心的闽北苏区的18个区、275个乡(村),开展土地改革,被分配土地约40万亩,近15万人口分得了土地。1931年,在闽北的崇安、建阳、建瓯、浦城、邵武、光泽、松溪、政和和江西上饶、广丰、铅山县苏维埃政府管辖的350多个乡(村),开展第二次土地改革运动,近30万人口分得土地,有的地方还分了山林,标志闽北实现了土地改革阶段的目标。

这三个阶段目标的完成,在闽北实现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初心和使命,实现了上梅暴动红色基因激活闽北根据地的第一个亮点。


第二个亮点:闽北建立“方志敏式”的根据地

在火红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各地建立根据地的称谓,分别有“毛泽东式”“朱德式”“方志敏式”“贺龙式”“刘志丹式”等红色根据地。

在闽北,1930年7月党中央决定,将闽北根据地与赣东北根据地合并,统一归方志敏创立的赣东北省领导。1931年1月和7月,方志敏派出黄道、肖韶、洪全生、邹琦等年轻的领导人到崇安县的坑口村,先后成立“中共闽北分区委”和“闽北分区苏维埃政府”等机关。此时,以崇安为中心的闽北根据地,成为保卫赣东北省南大门的一块重要前沿阵地。

1931年4月和1932年9月,以方志敏为主帅的赣东北红十军,先后两次入闽作战。第一次“以战争的胜利解除闽北根据地的军事危机”、第二次“从争取战争的胜利中来扩大闽北根据地,特别是着重打通闽北与赣东北两个根据地的联系”等重大使命,经历“首战长涧源”“攻克赤石商业重镇”“攻打星村茶叶大镇”“强攻浦城县城”等重大战斗,取得仗仗皆胜的战绩,迎来了闽北根据地的全盛时期。

这时期的闽北根据地,在黄道书记坚强领导下,崇安县大安成为闽北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根据地的区域包括闽北的崇安、建瓯、邵武、光泽、浦城、东方、建瓯、松溪、政和,江西南部的铅山、广丰、上饶、金溪、紫溪、贵溪,浙江边陲的庆元、龙泉等三省17个县,纵横300余里,人口五六十万。闽北根据地有闽北红军独立师3个团2000余人,各县独立团10多个,数千人的地方主力红军。

“方志敏式”根据地第二个亮点的特征,它既是源于上梅暴动红色基因,又是以崇安为中心闽北根据地的形成,又是闽北与赣东北根据地合并,由一代伟大军事家方志敏亲自培育有影响的根据地。这个亮点,被毛泽东称赞“有很好创造”的“方志敏式”的根据地。

第三个亮点:闽北走进中央苏区闽赣省

在火红的苏维埃时期,江西的“瑞金红都”,是全国根据地向往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这时期,闽北根据地以“瑞金红都”为榜样,在闽北分区委黄道书记领导下,以大安为中心闽北苏区的经济建设出现了“生机盎然的农业”“种类齐全的工业”“兴旺发达的商业”“活跃的对外贸易”等四个喜人局面,成为闽浙赣根据地一个非常有影响、有特色的红色首府。

1933年4月26日,中央人民委员会第四十次会议决定,将闽北苏区从闽浙赣省分出,划归中央苏区,将建黎泰、金资光贵邵、闽北苏区,以至信抚两河间一带地区划归闽赣省,立即成立闽赣省革命委员会。根据中央这一决定,以崇安为中心的闽北苏区各县,于1933年5月全部进入中央苏区闽赣省范围,闽北红军独立师1800多人,编入闽赣省军区20师58团,标志闽北成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瑞金红都的重要部分。

1933年6月,中革军委在闽赣省建立红七军团。闽北红军1800余人,从闽赣省军区升为红七军团20师58团,进入中央红军序列。1934年7月,中央政府将红七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即红七军团第一阶段。红七军团北上抗日先遣队第一阶段,历时4个月,行程3200里。闽北红军参加了“进击闽中”“福州战斗”“进发闽东”“北上庆元”“进抵闽北”“北上浙西”“挺进皖浙”“转战皖赣”,前后参加战斗50多次,最后进至赣东北地区,结束了红七军团北上抗日第一阶段行动。

1934年11月,中革军委将红七军团与闽浙赣苏区红十军合编红十军团。闽北红军1800余人,从红七军团20师58团编到红十军团十九师,即红十军团北上抗日先遣队第二阶段。这一阶段,历时2个月,行程2400里,闽北红军参加十九师“外线出击”“谭家桥战役”“转战皖南”“四次受阻”等40余次战斗。在第二阶段,闽北红军在怀玉山血战中,除少数人冲出重围外,大部分与红十军团的英雄们壮烈牺牲在怀玉山。

弹指一挥间,如今闽北10个县(市、区),全部被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确定为原中央苏区县。这个亮点,是上梅暴动红色基因激活的六个亮点中,最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一个亮点。 (待续)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