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南平分站 > 南平频道> 南平新闻 > 正文
道载武夷 茶和天下 理行世界 ——“一带一路”与武夷茶文化传承和传播论坛侧记

2018-06-05 09:35:30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张清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讯(通讯员 吴婧怡 张巧娟)5月30-6月1日,“一带一路”与武夷茶文化传承和传播论坛在福建省武夷山举行。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创会会长张家坤,福建省政协提案委副主任、南平市朱子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张建光,福建省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朱清,中国茶文化国际交流协会常务副会长吴志斌,武夷学院党委副书记姚进生,武夷山副市长彭秀莲等出席。著名茶文化学者徐庆生主持论坛。

本次论坛首次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把朱子理学与武夷茶文化相结合,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一系列深入浅出的学术探讨,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武夷茶与朱子理学内在关联,以朱子文化为源泉,为武夷茶文化注入新内涵,为“一带一路”茶文化的传播增添新动力,对进一步研究揭示中国茶文化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思想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论坛由福建社会科学院、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宋明理学研究中心主办,正山堂书画院承办,中国楹联学会茶文化书画院协办。

茶为媒 融入“一带一路”

本次论坛新颖话题很多,如何以茶为媒融入“一带一路”是其中之一。

“一带一路”建设对于加强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及国际经济的合作共赢带来新机遇。武夷茶业与茶文化的发展,应凸显武夷山“双世遗”特色及其优势与影响力,将打造中国茶业品牌与传播中国优秀文化互推并进,在更高的境界与层次上引领潮流、创新格局。

张家坤在致辞中说,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作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的武夷山,有着深厚的茶文化底蕴,这里是世界红茶和乌龙茶的发源地,是海上“丝绸之路”节点,也是“万里茶道”的起点。从古至今,茶叶都是中国与其他国家经贸往来的重要商品,茶文化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近年来,我国致力实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对茶行业而言,正是振兴中国茶产业、复兴中华茶文化的大好时机,是建设中国茶业强国新的历史发展机遇,也是中国茶和茶文化打造全球平台的强大推动力。举办“一带一路”与武夷茶文化传承和传播论坛,有利于共同传承弘扬“万里茶道”文明,践行“一带一路”文化传播的使命。

彭秀莲在致辞中表示,此次论坛既是一次历史性茶文化的研讨会,又是新时代武夷山融入“一带一路”、弘扬武夷茶文化的宣传会、推介会和促进会。我们坚信,在习近平总书记“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武夷山茶叶之路传茗致远,“万里茶道”申遗为期不远,武夷茶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也将向着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发展,从而实现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一带一路”美好愿景。

吴志斌说,“一带一路”建设,为我们提供了重温中国茶史话的良机。武夷山是“万里茶道”陆路和海路的双起点,而“万里茶道”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武夷山应以茶为媒,结合“一带一路”复兴“万里茶道”,推动“万里茶道”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展开交流合作,为武夷山茶业的发展打造新平台、新通道、新路径,强化中国(武夷山)茶和茶文化在国际上的鲜活形象,提升中国(武夷山)茶和茶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朱子故里 茶和天下

朱熹,中国古代历史上继孔子之后,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16世纪开始,朱子理学传到欧洲,对欧洲启蒙运动和现代化亦发生作用,理学成为东亚文明的体现,成为世界性的学说,当代西方学者称其为“后孔子主义”。

姚进生在致辞中说,今年恰逢南宋理学家、教育家朱子诞辰888周年,我们在朱子学发祥地——武夷山相聚一堂。武夷山是享有很高荣誉的文化名山,既是朱子理学文化名山,也是武夷茶文化名山。朱子长期生活在武夷山下,对武夷茶情有独钟,直接深受饮茶风尚的影响。他不仅品茶、论茶,还亲历种茶、制茶,亲自煮茶、宴茶,观摩斗茶,咏茶作诗,乐在其中,并从武夷茶中领悟与获取了许多理学思想与文学灵感。朱子品茶,引茶入诗,借茶说理,内容丰富多彩,闪烁着哲人的思想光辉。而朱子庞大的理学思想体系,又潜在影响到茶文化的建设。朱子对建茶(武夷茶)评价很高,说“建茶如‘中庸之为德’,江茶如伯夷叔齐”,这就道出了建茶经过特殊工序制作,具有不偏不倚、无过与无不及的特点。正因为武夷茶的温和大度,才适合大众日常消费,赢得广大消费群体的信赖,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朱清在发言中说,朱熹在武夷“以茶交友”的情景于史料遗存中有着丰富详实的记录,其中包括他的著述、语录和诗词等,以及相关民间传说。宋盛行“客至设茶”之礼,朱子学说中多有专论“茶礼”与“和合”关系。“和”之前提是礼,礼行则“和”,便“各得其分”,得“至和”之理。朱熹认为茶礼俭朴、不虚华,表谦逊、明伦理,是“和”的心性已发。朱熹以品武夷茶有“先苦后甜”的意味,比拟“中庸之德”;以茶穷理、深入浅出地品茗论道,从中感悟“理面后和”的大道理。后人编撰的《朱子语类》、《朱熹诗选》等著述中多有记述朱熹解释茶为和、茶为善的箴言。朱熹创作的咏茶诗甚多,其名篇如《武夷精舍杂咏》之《茶灶》,诗曰:“仙翁遗灶石,宛在水中央。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该诗洒脱超然,脍炙人口,引发各方名士附和唱咏。《崇安县志》记载:“文公祠(武夷精舍)在九曲溪之五曲溪畔,清康熙时,春间置茶焙于此。旧有文公手植茶一本,名日文公茶,又名臭叶香茶,香逾他树旧列为武夷名丛之一。”即是说朱熹创办武夷精舍期间,在武夷五曲溪畔亲手栽下一株茶树,其香气芬芳,曾被评为武夷名树。这些史迹也展现了朱子对“武夷山水茶”之美誉的莫大贡献。

陈国代在演讲中,表示朱熹是知识广博的理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文集》与《朱子语类》中散在文字涉及茶叶种植、加工、交易与消费诸多环节,与农工商等行业关系密切。而朱熹把喝茶与吃饭并提,关心茶事与茶政,内容丰富,值得探讨。

以茶喻理 以茶论道

张建光作论坛总结讲话,他将本次论坛概括为“茶·道·理”三位一体,即武夷茶、一带一路、朱子理学相融合。武夷茶是载体,朱子理学是精神指导,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及沿线国家中国茶产品和茶文化的推广是目的。张建光对武夷山茶业发展提出建议——将“茶道理”三者合为一体,加强茶、道、理的认识,茶道理和旅游及文化产品的结合开发,茶道理的传播及武夷茶的管理,确保有声、有文、有智地将武夷茶推向世界。

张建光表示,本次“一带一路”与武夷茶文化传承与传播论坛首次把理学文化与可喝、可品的武夷茶结合在一起,它让茶文化、理学文化从讲坛上走到草木之间,不再晦涩难懂,并将武夷茶镀上理性的光辉,让人们更深刻地理解到武夷茶的文化深度,这也是这次论坛别开生面的地方,它为武夷茶文化注入活力,为一带一路茶文化的传播增添了动力。

论坛已经落幕,而这只是“茶、道、理”融合发展探索的开始。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活动的承办方正山堂茶业跟随“一带一路”建设步伐,以茶为媒,以茶文化为载体,重走丝绸之路,推广武夷茶品牌,弘扬中国茶文化。一家茶企承办此次高挡次文化论坛,正是践行“道载武夷,茶和天下,理行世界”,加强“茶、道、理”的文化开发,加强“茶、道、理”传承和传播,乘“一带一路”与当代经济发展之风,使武夷茶走向世界。

相关图片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