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南平频道 > 福建日报看南平 > 正文

砥砺前行谋发展 继往开来谱新篇

2018-05-10 16:40:32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林张清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这是一所有着60年历史的高等学府。

这是一所坐落在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和国家公园所在地的本科院校。

这是一所站在时代前列、推进转型发展且又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应用型高校。

它,就是武夷学院。

1958年8月,学校前身南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正式创办。2007年3月,教育部批准在南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基础上正式设立武夷学院。升本以来,该校以“办人民满意的大学”为宗旨,在福建省委、省政府和南平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教育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全校师生众志成城、艰苦创业,顺利完成了从南平到武夷山的整体校区搬迁,全面实现了从专科学校向本科院校的转型,从单一师范类学校向多科性大学的转型。2013年11月,学校高质量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实现了本科办学水平的新提升。

在高质量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基础上,该校果断确立了“实施二次创业,加快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的发展战略,坚持“地方性、应用型、有特色”的办学定位,坚持“传朱子理学、做武夷文章、育新型工科”的办学特色,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有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办学主旨,着力完善应用型办学的体制机制,不断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稳步高效推进学校向区域特色鲜明、服务地方能力强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转变。2014年,入选全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成员校;2016年,经省教育厅批准实施整体转型试点,同年被确定为国家三部委重点建设的全国百所产教融合项目校;2018年,获批福建省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

专业建设:对接地方产业向应用型转变

把握“地方需求导向”是转型之要。武夷学院着力构建“以茶、旅、艺为特色,以新型工科为重点,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专业体系,不断推进学校专业与区域产业链的高度融合。学校设置的43个本科专业与南平七大绿色产业等地方产业、行业实现对接,其中应用型专业39个,在校生占比90%;旅游、茶学、艺术学等特色专业学生占比30%,工科专业21个,在校生占比达50%,“茶、旅、艺专业优势特色鲜明,工科专业发展势头、就业前景良好,管理、经济类专业应用型定位明确”的应用型专业布局日渐完善,目前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重点学科(含应用型)8个、省级特色专业10个。

在加快转型过程中,该校着力加强内涵建设。土木工程等3个专业通过IEET工程及科技教育认证;食品质量与安全等7个专业获批建设省级服务产业特色专业,其中2个专业获批建设省级精准扶贫专业;生态食品专业群、旅游养生专业群、生物资源利用专业群、智能控制专业群、文化创意专业群、智慧城镇建设专业群等6大应用型专业群获批立项建设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群。


产业学院:搭建校企合作的桥梁

探索社会资源导入与支持学校发展长效机制,是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2012年,武夷学院第一届董事会正式成立,标志着该校在深化办学体制改革,不断扩大交流合作,加快推进产学研结合方面迈出重要步伐。

近年来,该校坚持以校董事会为媒介,产教融合为主线,服务供给侧改革,缩短学校与企业、学生与企业岗位的距离为目标,持续开展产业学院建设之路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福建圣农集团捐资2亿元与学校合作共建圣农食品学院,打造食品产业链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高管培训基地、技术孵化基地。学校与福建太阳电缆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太阳电缆学院,依托该学院实施的“电线电缆专班”已有4届200多名毕业生到太阳电缆公司就业;与有关生物产业企业共同建设生物产业学院,服务区域生物化工、生物环保和生物制造等生物产业绿色发展;与台湾中华海峡两岸教科文交流学会(台湾玉山大学联盟)共建玉山健康管理学院,采取“4+0”联合培养模式共育应用型人才,已有近1200名学生在校学习。

在校企的共同努力下,产业学院办学特色与优势渐显,圣农食品学院实验实训基地、玉山健康管理学院实验实训基地获批国家产教融合规划项目;圣农食品学院入选省级首批示范性产业学院。同时,学校加强产业学院体制与运行机制研究,获省重大攻关项目1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

人才培养:立足职业能力需求推进模式改革

构建面向工作岗位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近年来,武夷学院对培养目标、专业能力、课程模块进行全方位优化设计,全面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实施“产业学院模式”“类订单式模式”“分段对接模式”“工作室式模式”等协同育人模式,比如在圣农食品学院建设中制订生态食品产业专业群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全程递进开放式培养模式”,实现产学研“三对接”。与福建太阳电缆股份有限公司、福建青松股份有限公司、盛丰物流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开设“电线电缆专班”“青松定向班”“盛丰物流班”等预就业培养专班。同时,与企业合作探索旅游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本科生现代学徒制试点等,构建起“与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与职业标准相衔接的能力矩阵与对应性课程体系”“全程式、一体化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积极引企入教,与企业共建教学团队14个,联合开发课程37门,共同编写专业课程教材、实践教学指导书28部。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99个,提升学生各方面能力,近年来在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奖900余项,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99%以上。


科学研究:服务地方有效作为

武夷学院立足“大武夷”区域产业发展需求,按照“一县一特色、对接有重点”的原则,与“大武夷”经济圈15个地方政府、产业园区签订校地协作协议并展开实质性合作。以服务南平市七大产业绿色发展为目标,建成“福建省2011中国乌龙茶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福建省生态产业绿色技术重点实验室”“福建省竹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字福建旅游大数据研究所”等15个省级创新平台。培养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目前已有10个服务地方学科团队活跃在闽北大地,影响力与日俱增。学校获批4个省级应用性学科,并被确定为福建省硕士学位授予培育单位立项建设高校。

近年来,校地企联合开展科研合作研究,为地方提供智库咨询服务100多项;学校新增省级以上科研课题279项、企业委托研究课题117项、省级科研奖励11项、国家专利63项,并在全省新建本科高校中实现了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零的突破。学校初步构建了科研服务地方发展的支撑平台体系,逐渐形成了以地方社会经济文化为主战场、产学研企合作研究以及校地校企“协作攻关”、应用研究与科技服务为主的研究特色。

创新创业教育:打造实践育人的平台

在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背景与国家呼唤下,武夷学院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土壤,以区域产业为导向,完善培育体系,多元联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2015年,福建省首家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落户武夷学院。经过持续打造,该基地成为“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首批福建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2016年,“武夷学院大学生创业孵化园”成为省内唯一入选首批“福建省青年创业示范园区”的高校孵化园。2017年,学校被授予“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称号,3个教育实践基地获批省级“互联网+”培训机构教育实践基地,4个专业被确定为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6门课程被确定为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

近年来,武夷学院学生承担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37项、省级235项,62个创业团队获得省级创业资助或奖项。学校“2个100”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区格局已初步形成,即:校内可容纳在孵项目100个,校外辐射企业100家。建立了一支170余人的创业导师团队,工商注册大学生创业团队233支、在南平正式创办企业183家、创业示范项目65个,带动直接就业人数达1000余人。

师资队伍:注重高素质专业化建设

高校的建设发展,需要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作为坚强保障。武夷学院深入实施“教授工程”“博士工程”“拔尖人才培养工程”“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工程”等五大人才工程,出台《关于加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实施博士人才引进倍增计划的意见》等文件,着力推进高层次师资队伍建设。加强与企业互聘“双师双能型”教师,先后聘请上百名南平企业技术人才担任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全校现有教职员工1000余人,专任教师766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占45%,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85%,双师双能型师资占55%。


学校把师德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出台《关于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办法》《教师师德评价考核办法》,坚持把思想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实行师德“一票否决”;设立“朱熹奖”“杨时奖”“李侗奖”表彰一批师德典型,学校被授予“全国模范职工之家”荣誉称号。

开放办学:推动优质教育资源优势互补

长期以来,武夷学院坚持开放办学,吸纳国内外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和优质教育资源,为学校的特色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该校作为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福建省海外华文教育基地,积极呼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主动加快国际化办学进程,与7个国家10多所高校建立交流合作关系。近五年来学校先后招收来自30个国家长短期留学生328名,其中95名获得中国政府或福建省政府来华留学奖学金,本科学历留学生均被省内外高水平大学录取为硕士研究生,留学生人数及质量在全省新建本科高校位居前列。

在闽台高校合作办学模式上,依托“3+1”、“4+0”闽台教育交流项目的实施,学校与台湾50多所高校进行交流,与23所台湾高校签订合作办学协议,互派师资、学生1000余人,与台湾8所大学联合成立海峡成功学院,与台湾玉山大学联盟成立玉山健康管理学院,引进优质课程体系、教学管理经验和高层次师资。

学校充分发挥“中华传统文化体验推广中心”的优势,组织开展“中国寻根之旅”夏(冬)令营、华教访华团、海外青少年文化研习营、福建省高校国际及港澳台侨学生才艺展演等活动30余批次,参与的境外师生达6000余人次。


文化传承:培育大学精神促进特色发展

地方院校需要立足实际传承发展特色文化,实现大学精神培育与创建地方文化特色品牌的有机结合。作为闽北地方本科院校,武夷学院既根植于武夷文化的深厚沃土,又承担了武夷文化传承创新的重任。多年来,该校在武夷文化研究院等特色文化研究机构基础上,相继成立生态文明、绘画建筑、国际茶学、民间艺术、旅游文化等多个研究所。同时,将闽北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推进“4+X”思政课程体系建设,形成具有特色的文化教育体系。

800多年前,朱熹曾在武夷山这块钟灵毓秀的土地上开庐讲学,震烁古今,留下深厚的文化积淀。武夷学院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在朱子文化研究与推广方面薪火相传,学校与中国社科院等研究机构共建宋明理学研究中心,与武夷山市共建朱子学院,打造服务地方智库“朱子学研究中心”并获批成为我省高校培育建设的特色新型智库。广泛开展朱子文化节、朱子敬师礼、朱子之路研习营等活动,发掘和弘扬朱子文化育人传统。打造“武夷书院讲坛”“朱子文化进校园”等朱子文化传播品牌,后者荣获全国高校第四届“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展示项目、全国高校文化建设成果优秀奖和全省一等奖、全省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和易班十佳品牌项目。

此外,学校在闽北红色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弘扬方面不遗余力,建立了“闽北苏区红色首府大安旧址实践教学基地”“新四军赤石暴动纪念馆实践教学基地”等省级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闽北红色文化研究中心落户该校,构建了红色文化育人体系。

审视升本十余年的来路,历程极不平凡、收获弥足珍贵,在坚守与仰望、引领与发展、交流与融合中,武夷学院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站在新的起点上,武夷学院人正乘着建校60周年的东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涵养穷索、致知力行”的校训,发扬“艰苦创业,奋发有为”的学校精神,以更强劲、更持久的力量,以更坚定、更一致的步伐,朝着全国转型发展示范校,打造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的宏伟目标转型跨越、砥砺前行。(武院宣)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