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南平频道> 南平新闻 > 正文

“三起”掀开乡村产业振兴新篇章——延平区畜禽养殖退养户转产转业侧记

2018-03-30 17:24:31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郑正华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东南网讯(通讯员 詹国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回首展望,去年2月,市、区合力打响的集中整治延平区畜禽养殖污染“攻坚战”成绩斐然,无疑会在闽北绿色发展的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完成拆除、关闭养殖场4469家,削减生猪存栏数216.97万头,4120户退养户由此转产转业,延平辖区流域水质持续向好,20条劣Ⅴ类水体全面消除。

一年间,水变清了,山更绿了。而那3000多户退养户转产转型发展路子走的怎么样呢?连日来,笔者深入延平区有关乡镇对此进行了探访,他们中的许多人经过“阵痛”,在政府的大力引导、扶持下,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代设施农业、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和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踏上了与美好的生态环境相得益彰的转型发展轨道,打开了生机勃勃的乡村产业振兴新局面。

现代设施农业昂起

阳春三月,生机盎然。驱车进入延平区太平镇曾厝村境内的南坪溪畔一个偌大的山坳里,但见坳里布满了一大片如云海一般的大棚。村干部告诉笔者,这是他们村生猪退养户曾禹銮、曾禹尧领头创办的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的工厂化产菇大棚。走进棚内,呈现眼帘的情景令人欣喜:

一排排的菌筒上长满了一朵朵香菇,有的绽开如伞,有的含苞欲放,远望去宛若一行行正在弹奏的音符……许多妇女正忙着把这些“音符”采撷进竹篓。

曾禹銮、曾禹尧曾是曾厝村有着十几年“猪倌”生涯的养猪大户,去年3月,他们响应政府号召全部拆除了猪场。猪场拆了后,虽然拿到了补偿费,可往后靠什么生活,他们曾一度迷茫过。后来,在区、镇、村各级干部的引导、帮扶下,去年7月他们创办了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在原来猪场上建设工厂化产菇大棚,并组织退养户108人从事食用菌栽培。

“事实证明,食用菌栽培是一个短平快的好项目,我们已经收获了两茬,产值有大几百万元,比较适合我们退养户发展,希望政府能加大扶持力度。”曾禹銮由衷地对我们说,他们的合作社目前能日产栽培菌3万袋,年可实现产值千万元。今年,他们计划一面完善配套设施一面增加栽培的品种。

炉下镇瓦口村的退养户林昌天的全自动化高科技大棚里,一朵朵竹荪犹如一个个白雪公主那么可爱。“我这个大棚一亩投入要20多万。全部生产有机的绿色食品,满足人们对康养生活的新需求。”这样的大棚,老林建好的和在建的达40亩,都建在原来的猪场上。大棚上方的山上,老林新种了100多亩以红豆杉、罗汉松为主的名贵树木,并在林下养殖山西的麻鸡。“作为一个养猪大户,我退养了,转产了,就要转向符合时代发展进步的产业上来!我这里紧邻瓦口洋,政府正在谋划在那里建设一个湿地大公园,将来会吸引很多人来休闲观光,我的决心是把我这里也建一个休闲观光园!”林昌天的话豪情满怀:“我的麻鸡是在红豆杉林子里长大的,不卖个好价市场都不答应哩!”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热起

在采访中,我们发现,不少退养户通过成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短平快”的经济项目,架起了退养户转型发展“捷径”。

夏道镇吴丹村全村农户曾经九成以上以养猪为主业。去年退养生猪后,该村年轻人在转产转业关头,敢想敢闯敢干。郑君健、吴万土等3户年轻退养户瞄准小龙虾养殖,投资350万元成立了辉腾农业有限公司,走生态立体养殖路子,于去年7月利用原有的猪场清退出来的场地,开挖一口鱼塘养鱼净化水质,同时租赁周边农户的山垄田共40亩地作“根据地”放养小龙虾。

“小龙虾生长周期两个月。我们去年10月进的种苗,产的第一批卵已经长大,今年3月初开始上市卖了。销路不愁,价格也不错。”郑君健开心地说,“当初我们是抱着‘摸着石头过河’的心理去参加了政府在樟湖镇举办的免费培训班后就来试养,边学边干,没有想到却成功了。”

郑君健同村伙伴吴敬登、魏发安退养生猪后也租赁了50亩田地建设大棚种植优高品种瓜果蔬菜,并吸收4名上了年龄的退养户长期打工。如今,他们的大棚瓜香菜绿,天天都有新鲜产品销售。

炉下镇田头村的退养户陈人礼猪栏拆除后迅速承包了村里荒废已久的130余亩的鱼塘,成立了一个家庭农场,通过技术员的指导,养起了淡水鱼。如今他养的鱼高价直供景区餐馆,且供不应求。

来到塔前镇赤坑村,退养户秦世泰的生态农场里基质栽培、水塘养殖、生态大棚……一派现代农业风光在呈现。“我不仅在塔前镇有300亩地,在赤门镇还有200多亩。” 秦世泰说,退养后,他们投入3000万的资金,带领40个养猪户,利用空置栏舍和场地进行技术改造,种植绿色果蔬,仅在赤坑村就搭建起了68个温棚。

“如此迅速地扩充基地,主要是我们不用担心销路问题。”秦世泰介绍说,他们依托南平市跃农绿色蔬菜基地有限公司,以“公司+农户”的模式,由跃农负责打市场,他们只要保质保量地管好生产即可。现在生态大棚,基本都实现了智能化,有的蔬菜大棚采用基质栽培,专门生产获得有机认证的放心蔬菜,“有公司保障技术、保障销路,稳稳当当、轻轻松松赚钱,而且保护了环境,大家都退得高兴、退得放心。”

来舟镇发挥自身铁路、公路、水路交通便利及百合花种植大户众多的优势,联系百合种植大户提供种植技术支持,鼓励退养户种植百合花,通过多股东投资种植降低风险,截止目前,退养户共种植约150亩百合花;发挥畜禽整治后东山村青山绿水的环境资源优势,镇畜牧站全程提供技术支持,帮助退养户建立石磷蛙养殖培育基地,并以合作社养殖鱼、小龙虾等,预计此项淡水养殖年产值将达到300万元。

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兴起

难闻的气味消失了,溪流恢复了往日的清澈,乡村的美景回来了,发展乡村游大有可为。

夏道镇徐洋村张道荣、陈炳利、陈木金、李军等四户退养户则借力转型转产。他们与落户该村的“森林人家”生态园合作建设连栋设施大棚93亩,种植草莓、西红柿、优质瓜果等增收。如今,走进徐洋村郊,展现眼前的情景令人眼睛一亮。别具特色的木构生态园综合楼已建成,游泳池的水在青山绿水的映衬下碧蓝透彻,已建成的鱼塘边采摘园大棚瓜果蔬菜绿意盎然。张道荣说:“夏道镇是延平新城核心区,这里有高校园区,与南平高铁北站近在咫尺,发展生态休闲娱乐产业虽然投资大回报期长,不过有这些天时地利的条件,我们很有信心。”

大横镇退养户林财旺在原养猪场的场址上办起了家庭农场,利用6年前种下的40亩梨树、梅果树及原有的一片20多亩的水塘,并搞起了休闲垂钓,很快便成了市民周末小憩的目的地,现在林财旺不再为每年猪价波动而担惊受怕,多元的发展让他有了可持续收入的保障。

“若不是去年拆掉猪栏,发展乡村旅游,我做梦都想不到能开起农家乐,一年收入10多万元!”谈及眼下的好光景,茫荡镇宝珠村村民老卢笑得合不拢嘴。在当地,越来越多的农民像老卢一样,拆除了自家猪栏,搭乘乡村旅游的快车,将家门口的好山好水变为口袋里的“真金白银”。

“以前做了大量宣传也没什么游客,现在环境变更好了,人气提升了,游客也多了。大河有水小河满,一点也不假。”三楼村红河谷山庄负责人张财荣高兴地告诉记者,除了经营农家宾馆外,他家还种植了高山蔬菜,一年收入二三十万元不成问题,旅游开发让他们的生活过得开心。

种瓜、种果、种蔬菜,采摘园、农家乐、乡村游,村里人回来了,外乡人引来了,田地里是大家忙碌的身影,民俗活动日热热闹闹,乡愁渐渐积累,乡村成了大家向往的地方,当地的百姓因此获益。

延平区领导告诉我们,为了促进生猪退养户转产转业,该区在开展集中整治畜禽养殖污染行动的同时,便出台了《延平区促进畜禽养殖污染集中整治退养人员转岗转产就业的九条措施》,区财政拿出专项资金对退养户予以大力扶持;区有关部门、单位联合举办畜禽退养户实用技术及新型职业农民就业增收培训,通过课堂理论教学与现场观摩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对参训人员进行专业专题培训,正面引导农户转产转业。

来自区农业部门的统计表明:一年来,全区举办15期退养人员实用技术培训班,转产转业实用技术技能培训1655人;新成立合作社20个;新建家庭农场6个;共发展蔬菜3455.79亩、果树4338.57亩、食用菌362.777万袋、山塘养殖1810亩、大棚2376亩;复垦土地面积共2075.76亩;土地流转面积共408.94亩。

乡村产业振兴起来了,有力地推动了乡村振兴。延平农村大地正在发生一场崭新的时代变革。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