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南平频道 > 环保 > 最新播报 > 正文

砥砺七年藏区植绿万亩

2017-09-11 10:29:13  来源:中国环境报  责任编辑:王俊杰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在西藏自治区林周县卡孜乡白朗村虎头山水库旁的一片草场上,随着一块绿布缓缓被揭开,露出一块石碑,上面写着:西藏地区累计种植一万亩草场。

这一万亩草场今年还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纪录,经世界纪录认证机构确认,获得了“企业高原公益植草面积最多”的世界纪录称号。这对由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与力士品牌携手开展的“力士·绿哈达行动”来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完成了项目初期的第一个“小目标”,对当地生态改善和牧民生计提高产生了积极影响。

一万,看似一个简单的数字,实现却用了7年。记者近日走进藏区,见证种植的牧草是如何给这片土地带来生机与希望。

生态保护与精准扶贫相结合

西藏,对于很多人来说既熟悉又陌生。雪山、圣湖、草原、寺庙,以及醇厚的青稞酒、藏甜茶、牦牛肉,构成了大多数人踏足西藏前的初始印象。

西藏作为我国重要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具有独特的战略作用。而草地则是西藏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主体,对保护西藏生态环境至关重要。统计显示,西藏草原总面积达13.23亿亩,退化面积3.53亿亩,约占草原总面积的26.7%。

当绿色的大地逐渐退化、沙化时,我们为之心痛。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西藏高原草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植草专家武俊喜说:“我们要转变过去一味保护的思路,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既要保护生态,又要增加农牧民收入。减少放牧压力,增加饲草种植,通过生产发展达到保护生态目的,或许是一条好的出路。”

白朗村是西藏典型的因生态环境质量差造成的贫困落后地区。贫困的主要原因与其耕地少、土壤质量差、农业生产能力低下、人口多、人均草地少和畜牧业生产力低下有直接关系。同时,长期超载过牧造成了白朗村草地一直处于过度利用状态,天然草地退化,农牧民增收困难。

草场种植管理优先安排贫困户,以增加其就业机会和现金收入。牧民通过参与植草行动,亲身感受到牧草对改善当地生态和牧民生计的积极意义,从而认识到保护草原的重要性。

林周县副县长郭果通过走访发现,植草项目给村民带来很大变化。“我深深感受到百姓心中的喜悦之情,因为有了草地,牛羊就有了饲草,牧民就有了生计。”

今年38岁的白朗村村民边巴拉珍一家有3口人,在承包种植草场前,家里靠种植青稞和小麦为生。她说:“种草以后收入不错,通过卖草人均年收入达到3000元。”

武俊喜说:“按照每亩人工草地每年300公斤~600公斤干草产量计算,‘绿哈达行动’人工草地植被及土壤总蓄积二氧化碳量可达1.1万吨~2.2万吨,对藏区植被恢复和生态调节起到积极作用。此外,草场收获的牧草还为当地牧民饲养牲畜提供了充足的饲料,剩余的牧草可以售卖后给村民分红。”据不完全统计,每亩地饲草可为牧民带来纯收入800元~1300元,万亩人工饲草直接带来的经济收益达千万元,惠及当地2655位村民。

为更加深入地帮助西藏当地牧民改善生计,从而对当地生态产生积极影响,项目也通过共建村等方式为当地农牧产品提供销路,比如开拓“电商进藏、特产输出”的渠道。

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宣传联络部主任李承峰表示,“绿哈达行动”已经与生态扶贫有机融合,力求培养、支持和发展成为一个可持续产业,让藏区农牧民脱贫以后不再返贫。

种草养畜需大区域协调

7年来,“绿哈达行动”的足迹遍布西藏日喀则曲布雄乡、贡嘎县、林周县等地区。如何选择草种,种在哪片土地,选择哪项种植技术,都需要精心和耐心。

考虑植草方案的可行性问题是武俊喜的首要工作,这直接关乎牧草长势以及行动成效。因为植草地块多是新开垦的土地、缺乏灌溉条件的中低产田,甚至是退化草地等。

“因地制宜、实事求是、被当地农牧民认可的方案才是可行的方案。”武俊喜和他的团队针对西藏当地气候、土壤特质制定出一套科学的植草方案,最大限度地解决了植草过程中出现的土壤有机质低、土壤粘重、水源保障困难等难题。

植草方案的落实还需要科学的播种和日常的管理。充分发挥当地牧民的力量,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科学的牧草管理方法,让其成为持续改善当地生态的力量,或可能成为公益行动产生的最大效益。郭果说:“牧民以前不会种草,现在也学会了。”

在卡孜乡的一片湿地上,水鸟在岸边觅食。路过这里的游客,纷纷被美景吸引,驻足拍照。

卡孜乡党委书记拉穷介绍道:“卡孜乡属于黑颈鹤保护区的核心区,经济发展受限。绿哈达行动与卡孜乡的生态发展理念不谋而合,通过植草项目,工作人员带来了技术,农牧民种植技术得到提高。目前,卡孜乡正在发展生态旅游和饲草种植产业。”

如何种草的问题解决了,可是又有了新的困惑。西藏传统畜牧业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阶段,由传统的放牧为主向现代畜牧业转型、向人工种草养畜发展。由于西藏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如何合理发展人工种草、适度发展规模化养畜?这既需要理论上的支持,也需要实践上的示范。

比如,西藏有些地区海拔过高,不适宜种草,但是当地牧民却养畜,草料不够牲畜吃;有些地方适宜种草,除了喂养牲畜,还剩余很多草料。这种情况下,应该如何平衡种草和养畜之间的量?

武俊喜举了个例子:当雄县海拔在4300米以上,当地牧民养牦牛,草地退化严重。林周县现在种植草地,有着丰富的草资源,可以把草料卖给当雄县,在增加养畜量的同时,也减轻了当雄县的放牧压力。

以前是有多少草就养多少牛,但往往养畜量过多,对草地的破坏性很大。武俊喜说:“如今,牧区、半牧区和农区之间有大区域协调机制,这是未来发展的路子。种养什么、在哪种养,将会在大区域进行协调,引领西藏走向新的可持续发展路子。”

打造“公益第三极”

在青藏高原成功植草万亩,背后凝聚着政府、社会、企业、媒体、明星等各方力量。

“公益第三极”是一个地理意义上的概念。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除了有北极、南极,还有中国的西藏,是世界的“第三极”。

联合利华个人清洁品类市场总监赵文峰表示:“对‘绿哈达行动’来说,首先,这是保护世界第三极生态环境的行动。进一步讲,公益第三极也是指在项目开展过程中,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与商业三股力量展开合作。其中,政府部门是公益第一极,非政府组织是公益第二极,而企业和其他商业力量成为公益第三极。”

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秘书长徐光说:“随着人们参与公益行动越来越多,意识与认知也逐步提高,越来越多企业和其他商业力量成为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开展公益行动的重要辅助。”

在白朗村虎头山水库旁,有一片整齐的藏式新居。这是卡孜乡易地搬迁的贫困牧民的新房,他们从山上和山沟中搬出来,搬到此处安居乐业,从而减轻山地天然草地的放牧压力,贫困户通过参与植草项目实现了就地就业。

郭果表示:“通过这几年的实践,让县政府、乡政府、村委会和合作社都积极参与到项目实施过程,让公益行动更加深入人心,也更加具有影响力。”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拉萨农业生态试验站执行站长余成群说,绿哈达行动起到了示范和带头作用,带动了西藏地区的本土企业,产生了良好效应。今后,建议公益行动扩大规模、拓展空间、深化层次。

一万亩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今后,将会带动更多公益力量。期待第2个、第3个……第10个一万亩。

此次公益行动还向政府部门提交了《2011~2017力士·绿哈达行动发展报告》,期望更好地为西藏环境保护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众人拾柴火焰高。希望全社会不仅关心西藏高原的生态安全问题,也要关注农牧民的持续增收和牧区的可持续发展,并积极参与到“绿哈达行动”和“公益第三极”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