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南平频道 > 文学艺术 > 正文

朱熹与他的四所书院

2017-08-31 08:35:03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吴杨珠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朱熹一生除在外地担任九年地方官吏和四十六天的宋宁宗皇帝待诏侍讲外,在书院、精舍讲学、著书长达四十余年。据考证:朱熹一生亲自创办书院4所;修复书院3所;读书的书院6所;讲学的书院41所,总共67所。著名史学家方彦寿在其著作《朱熹书院与门人考》书中明确讲到:“纵观我国古代教育史,能有如此众多的书院与己有关,朱熹是第一人!”尽管他与江西白鹿洞书院、湖南岳麓书院有渊缘,使这些书院名声大噪,但朱熹在这些书院(包括耗费处理当地政务时间)前后不过一年多时间,短的仅有数月。而他在闽北建阳、武夷山两地亲手创建的寒泉精舍、云谷晦庵草堂、武夷精舍、沧州精舍(即考亭精舍)四所精舍从事教学、著书的时间长达二十多年,约占了他后半生的一半。方彦寿先生在其著作的《朱熹书院门人考》一书里说道:“这四个书院地点都在闽北,时间最长,著述最丰富、门人弟子最多”。

——寒泉精舍

寒泉精舍始建于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因乾道五年(1169)九月,朱熹七十岁的老母祝氏夫人病殁,朱熹时年40岁。次年正月,为给相依为命的慈母寻找安息地,他与精于风水的得意门生蔡元定一同择地。最终选定在建阳崇泰里(今莒口镇)后山天湖之阳的寒泉坞。 朱熹将母葬于天湖之畔(今马伏良种场后)的目的是要使山水林泉永远相伴先妣亡灵。 为了给母亲守孝,朱熹于墓旁建了数间草房,每月朔日(初一),望日(十五)祭奠。为母守孝,他屡屡辞官,并将草堂取名为“寒泉精舍”。“寒泉”一词,出自诗经:“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故后世常以“寒泉”喻子孝其母。朱熹在此开始了隐居九年的守孝、授徒、著述生涯。寒泉精舍乃是朱熹亲手创建的第一所书院。在此期间,他潜心著作,除先后著作了《西铭解》、《论语精义》、《太极图说解》等巨著外,还与弟子赵师渊共同完成了史学著作《资治通鉴纲目》。特别是淳熙二年(1175)四月,“东南三贤”之一的吕祖谦来到建阳莒口寒泉精舍与朱熹相会,他们共同研讨,反复切磋,编成了理学的入门书——《近思录》十四卷。这是我国第一部哲学文章选集。

——云谷晦庵草堂

这是朱熹创建的第二所书院,在建阳县崇泰里(今莒口镇)云谷山庐峰之巅。乾道六年(1170)朱熹路过此地,感到此处山水清幽,便委托得意门生蔡元定在此建草堂三间,于淳熙二年七月建成,取名为“晦庵”。

当时,在此讲学的弟子有蔡元定、范德念、刘爚、刘炳、廖德明、吴公济等。值得一提的是,是时,蔡元定在云谷对面的西山也建一座书院,名曰“西山精舍”,与云谷晦庵草堂遥遥相对,有疑难之处,则彼此悬灯为号,相约次日聚首,以解难释疑,传为千古佳话。

朱熹在此著述有诗《云谷二十六首》、《云谷杂诗十二首》等。

——武夷精舍

淳熙九年(1182)夏天,朱熹因六次弹劾唐仲友受挫,此时朝廷又刮起一股反道学阴风,在此情形下,朱熹愤然辞官归居到武夷山。于是,他再次潜心山中隐居。宋淳熙十年(1183)4月,由朱熹亲自兴建的第三所书院——武夷精舍终于落成。精舍位于九曲溪五曲隐屏峰下。精舍甫成,著名历史学家袁枢等前来庆贺。袁枢贺诗(见清·董天工《武夷山志》卷十)曰:

本是山中人,归来山中友。

岂同荷蓧老,永结躬耕耦。

浮云忽出岫,肤寸弥九有。

此志未可量,见之千载后。


精舍落成之后,朱熹怀着喜悦的心情,写了《精舍杂咏十二首》,并撰写诗序,以记其盛况。此后,他即在此广收门徒,著书讲学,长达五年之久,栽培了大批学生。四方学子纷纷负芨而来,就学于此。一些著名的学者如蔡元定、刘爚、黄幹、詹体仁、李闳祖和叶味道等近百人,都曾就学于武夷精舍。朱熹的理学思想就传播开来,从而形成了一个有力量、有影响的学派。 之后,一批理学名家相继在武夷山中和九曲溪畔择地筑室,读书讲学,有的还以“继志传道”为己任。如刘爚的“云庄山房”、蔡沈的“南山书堂”、蔡沆的“咏雪堂”、徐几的“静可书堂”、熊禾的“洪源书堂”等先后出现在武夷。所以,武夷山在南宋时期已成为祖国东南的一座名山,后人称之为“道南理窟”。

从淳熙十年到绍熙元年(1183——1190)的八年里,朱熹大部分时间均在此讲学授徒或开展学术讨论。在此期间,朱熹先后著作了《易学启蒙》、《小学》、《大学章句》、《中庸章句》等著作。同时,还创作了《武夷精舍杂咏》等诗集。

——沧州精舍

在南宋闽北群星璀璨的书院中,无论规模还是影响力当首推沧州精舍(后称考亭书院。)沧州精舍位于建阳西郊考亭村,是朱熹继建阳寒泉精舍、云谷晦庵草堂、崇安武夷精舍之后创建的第四所书院。 绍熙二年(1191),因其长子朱塾英年早逝,给以他精神上很大的打击。他便于4月辞去漳州知府职,来到建阳寓居童游并着手定居建阳。绍熙三年(1192),因其父生前曾到考亭,“尝以考亭溪山清邃,可以卜居”,朱熹便在考亭筑舍,遂父其愿。初名为竹林精舍。绍熙五年(1194),因来学者益众,他便在其宅之东,加以扩建,更名为沧州精舍。由于此时是朱熹思想最成熟、阅历最丰富、学识最高端的时期,因此,沧州精舍声名远播,四方学者趋之若骛。据《朱熹书院门人考》书中记载:朱熹在创建沧州精舍前后的门生多达214人。其中有不少是从江西、浙江、安徽、江苏、湖南、湖北、广东、四川等地负笈远道而来。有不少门生从武夷精舍、寒泉精舍、云谷晦庵草堂时就追随朱熹,有的去而复来。即便在庆元党禁之时,门生仍络绎不绝。

在考亭讲学期间,“诸生自远而至者,豆饭藜羹与共”,“家故贫,简瓢屡空,晏如也。”然朱熹仍以极大的毅力。“为诸生讲论,多至夜分。”朱熹在考亭除了传道授业,更注重著述刻书,留下《书集传》、《楚辞集注》、《礼书》、《伪学籍》、《辩正》、《后语》等多部著作,并编写部分教材刊刻行问世。其一生最重要的著作《四书集注》也刊刻于考亭时期。这些著作对形成闽学学派起到了关键作用。庆元六年(1200)三月,一代儒学大师终于耗尽毕生的精力,在考亭病逝。但黄幹、蔡沈等人接过沧州精舍的接力棒,继续发扬光大。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的数十年时间里,以建阳为中心的闽学形成了著名的“考亭学派”。被誉为“南闽阙里”。淳祐四年(1244),宋理宗赵昀赐书“考亭书院”。朱熹晚年苦心经营的这一书院在全国书院中留下了重要的一席之地。考亭书院在元、明、清三朝历经多次重修。考亭书院因年湮代远,风雨侵蚀而倾圮,今仅存有明嘉靖十年(1531)御史蒋昭创修的石牌坊。建阳市政府于1998年兴建朱子文公祠一座屹立在考亭玉枕山之巅。当今考亭书院已成为海内外朱子后裔及朝圣者的儒学“阙里”。(李加林)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