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南平频道 > 环保 > 绿色家园 > 正文

干在实处抓治水 众志成城当“标尖”

2017-06-26 17:15:58      来源:中国环境报   责任编辑:王俊杰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浙江省嘉兴市地处美丽的杭嘉湖平原太湖和运河流域下游,全市河网密布,大小河流13000多条,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她依水而生、因水而兴、由水而美。但是,由于受上游和自身双重污染的影响,嘉兴市在近20年里水质持续恶化,至2012年,全市Ⅴ类和劣Ⅴ类水体占80.6%,“水乡无水可喝”成为嘉兴人民的心头之患、切肤之痛。

党的十八大以来,嘉兴市委、市政府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破釜沉舟的勇气,在全省率先打响了治水攻坚战。全市上下众志成城、负重拼搏,用五年时间拼出了水质“两个历史性转变”: 一是实现了水质由劣Ⅴ类和Ⅴ类为主向Ⅳ类为主的历史性转变。全市73个市控以上断面中,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比重由2012年的80.6%下降到2016年的6.9%;Ⅳ类以上水质比重已经达到了93.1%。二是实现了河流交接断面考核结果由不合格向连续优秀的历史性转变。2013年达到“合格”, 2014年以来连续保持“优秀”。用5年的时间追回了20年的生态建设时光,水环境质量恢复到了90年代初时的水平。嘉兴治水,治出了江南水乡的新美景,治出了转型发展的新空间,治出了党委政府的新口碑。

●以治水为突破口 谋划生态文明新蓝图

嘉兴市委、市政府把治水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科学治水、依法治水、全民治水。自2012年起,每年召开全市治水大会,系统谋划与统筹推进相结合,克难攻坚与标本兼治相结合,突击整治与长效管理相结合,一年一个重点,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矢志不渝补齐生态环境短板。

强化顶层设计。围绕让水“清起来、流起来、活起来”的治水思路,注重顶层设计,编制了《水环境治理综合规划》和《市域污水处理工程专项规划》,出台了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等5个方面的三年行动计划。制定了《嘉兴市地表水水质提升行动计划(2016~2020年)》《嘉兴市“十三五”污水设施方案》《嘉兴市危险废物和污泥处置监管三年行动计划》《嘉兴市“十三五”期间河湖及池塘清污(淤)工作方案》等“1+3”文件,为科学治水立下行动纲领,将水环境治理工作纳入科学化、系统化的轨道。

强化统筹协调。打破条线分割,率先在全省设立治水办,统筹治水综合规划、政策制定、协调管理和督查考核,改变“九龙治水”的旧格局,形成“一部门统筹、一条线管理、一条龙负责”的治水新格局。率先在全省推行“河长制”,把9855名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推到治水第一线担任“河长”,实行市、县、镇、村四级河长全履职、全覆盖,全面推行河长保证金制度,奖优罚劣,以治水结果论英雄。河长制不仅重塑了嘉兴的自然生态,也重塑了百姓对党委政府的信任和信赖。

强化作风建设。把治水作为检验干部作风转变的主战场,以铁的决心、铁的手腕、铁的纪律推进水环境治理。把治水成效作为鲜明的工作导向,将“五水共治”工作列入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和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并实行“一票否决”。把治水工作列入市委、市政府每年两次开展的“推进重点工作、推动争先进位”活动中,成立8个专项督查组每月开展水环境督查,晒成绩,比差距,强势推。12201块河长公示牌,将领导干部治水的职责、担当、成效,置于百姓的监督和考量中。

●以问题为导向 深入推进绿色发展新转型

问题在水中,根子在岸上。嘉兴市委、市政府组织实施了四大攻坚行动,成功打赢治水翻身仗,成为全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十大亮点”之一。

全力整治农业污染。按照“五水共治”治污先行的要求,市委、市政府全面动员,以“减量、提质、增收”为核心打响了“治水攻坚”第一枪。一方面,依法划定生猪禁养限养区,禁养区内实行全面退养,限养区内引导转产转业;另一方面,鼓励养殖户拆除猪舍、转产转业,生猪存栏量从273.1万头降至18.7万头,实现猪棚变花棚、猪棚变农庄、猪棚变果园的绿色转型,农民收入不减反增,连续12年位居全省前茅。

依法严控工业污染。实施工业污水全入网三年计划,在全省率先将所有排污水的工业企业全部截污纳管,通过媒体公示、执法倒逼、强化投入,全市8847家企业实现全入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通过“关停淘汰一批、搬迁入园一批、整治提升一批”,依法开展铅酸蓄电池、电镀、印染等六大重污染高耗能行业整治提升和八大重点污染区域治理,依法关停淘汰“低、小、散”企业2304家、重污染企业274家,为经济转型升级腾出环境空间。依法划定重点区域生态红线,制定各类功能区环境目标、管控措施和负面清单,落实空间、总量、项目“三位一体”环境准入制度,提高项目准入门槛,全市否决不符合准入条件项目822个,否决投资金额359.5亿元,提前完成“十二五”国家节能减排任务。

统筹治理生活污水。针对城乡污水基础设施“小马拉大车”的问题,打破县域分隔、城乡分割、条线分割,全力构建以7个主副城区、44个建制镇、433个新社区、1101个传统保留村组成的城乡一体化污水收集网络,累计建成城乡污水管网3508公里,城镇污水处理厂14座,日均处理污水121.3万吨。深入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全市788个行政村全部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建设,建成污水处理设施终端7706个,5974个已移交给镇、村开展运维,城乡一体化污水收集处理率达到80%。

强力治理“三河”。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关注的身边环境问题着手,把整治黑河、臭河、垃圾河作为民生福祉最直接、最有力的抓手来回应,市政府连续将“清三河”列入头号民生实事工程,通过开展“清三河”现场会、“百日攻坚”大会战、“我是河长我担当”主题活动等,将治理任务落实给各级河长,包河到人,把“清三河”列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作为检验干部工作能力作风的大考场。全面推行“统一编号、全程跟踪、验收销号、考核奖惩”四个机制,全面完成2968条/1905公里“三河”清理的硬任务,治理长度居全省首位。“清三河”攻坚行动使嘉兴河容河貌明显改观,水乡的水又清了,鱼虾多了,老百姓又可以下河游泳了。

●以改革为动力 全面构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治水是一场攻坚持久的硬仗,嘉兴始终以改革为动力,打破体制,优化机制,努力实现岸上岸下齐抓,治标治本同步,治水成果共享。

深入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在全省率先全面开展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在原城管执法集中行使153项行政处罚权的基础上,增加了集中行使国土、水利、安全生产、环保等423项行政处罚权及相关行政监督检查、行政强制职权,有效整合了按条线分布“碎片化”的行政执法与监管,提高了基层依法治理和监管水平。

不断深化资源要素改革。以环境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为牵引,全面开展排污权交易,完成重点企业排污权使用绩效评价排名,建立健全排污总量控制和企业排污权基本账户制度,各县(市、区)新建项目一律实行“以减量定增量”制度,探索总量稽查和总量执法。全市建成排污权统一交易平台,落实排污权指标有偿使用和交易公开招、拍、挂,全面落实排污企业“一证式”管理和刷卡排污制度,减排有奖励,超排受处罚,偷排受严惩,正向鼓励和反向倒逼企业主动节能减排。

建立健全保洁机制。打破城乡分割,加大城乡保洁统筹,大力推行“一部门统筹、一条线管理、属地负责、以块为主”,涵盖城镇、公路、河道、村庄四大区域的“四位一体”城乡环境卫生保洁机制,真正做到“一把扫帚扫城乡”、一个机制管到底。鼓励群众首创精神,创新基层基础网络,扎实推进村村有“治水第一书记”、村村有“治水作战图”、村村有“治水村规民约”、村村有“水质公示牌”、村村成立“河道保洁队”,实现治水的长治长效。

一滴水折射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质量,一条河反映一个地方科学发展的实践水平。“十三五”期间,嘉兴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牢记争当“标尖”的使命,牢记“绝不把违法建筑、污泥浊水、脏乱差的环境带入全面小康”的承诺,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可持续导向,以高度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以“翻篇归零”的心态,坚定不移将治水工作一抓到底,彻底消除劣Ⅴ类水体,基本达到Ⅲ类水为主体,全力打造水清岸绿、人水和谐的现代化网络型田园城市。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