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进校园成效几何 以美术教育“高参小”为例
2017-06-04 17:38:15 来源:中国文化报 责任编辑:郑正华 |
分享到:
|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创新与发展是当下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通过艺术教育特别是基础的艺术教育,在向大众展现民族文化艺术的魅力、构建多元的文化艺术样态的同时,是否能够使之成为非遗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手段也逐渐成了人们关心的话题。为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全国各地中小学校启动“非遗”进课堂项目,特别是进入美术课堂。中小学校把“非遗”与审美教育及创造力培养结合起来,在国家美术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不断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然而,“非遗”并不等于课程,它需要转换为课程,如何转换?在高等院校中,有些老师本身的创作就与中国“非遗”相关,那么“非遗”又该如何纳入到“高参小”的过程中?传统“非遗”又如何在传承过程中形成当代转换?涉及“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当它进入课堂有何要求,又为孩子们带来了什么? 活态传承 “高参小”的探索 “非遗”的传承是活态的传承,技艺只是传承的一个方面,在当代社会语境下更多的是传统文化的文脉。就在近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委员会主办、山东美术馆承办的“接棒——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校本课程暨美术教育‘高参小’成果展”于济南举办。“高参小”是指高等美术院校参与小学美术基础教学。中国美协美术教育委员会动员高等院校从事基础美术教育的专家对中小学课程进行指导,并在本次展览中展示了“高参小”的部分成果。 中小学生的作品很少在专业艺术机构进行展示,即便展出,也往往在指定教育项目展区内呈现。这次展览则呈现的是来自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四川、辽宁、上海、重庆、云南、内蒙古等地15家中小学的教学成果,其艺术形式包括篆刻、皮影、版画、青铜造型、面塑、刺绣、扎染等内容,不仅呈现了包括校本课程教材、学生习作、非遗项目新闻报道、文献手稿、笔记、图片样式,及原样范本在内的静态资料,还记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向校本课程转化的全过程,并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场皮影及刺绣表演,力图全面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转换过程中非遗项目的材料、工艺、图案及拆解流程。 据悉,在这一过程中,中央美术学院“高参小”项目工作组依据小学的教学需求,结合小学德育教学目标,系统规划了《绘美慧心》校本课程、《创意美术》实验课程,开展了书法、绘本、剪纸、版画、数码影像、建筑搭建等丰富多样的社团活动,策划组织了“走进名师名画”“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大自然”等系列品牌活动。 展览总统筹王晓琳介绍说:“本次展览即是从全国‘非遗’校本课程精选出来的部分教学成果,力图呈现新的教学方式以及培养并引导学校及教师的课程设置与实践。我们将以此为契机,实现高校资源与中小学校美育工作的有效对接,更加重视对一线老师的培训和专业能力提升。同时借助该平台,编写‘非遗’在基础教育中的校本教材,有针对性有特色地探索美育新模式,实现美育的‘因地制宜’。”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文化艺术的精华,包含着难以言传的意义、情感和特有的思维方式、审美习惯,蕴藏着传统文化的深厚根源,保留着形成该民族文化的原生状态。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学教育委员会倡导全社会范围内开展美术教育的理念,在基础教育阶段选择了“非遗”进校园项目。对于该项目,中国美协美术学教育委员会主任高洪也表示:“‘非遗’进校园课程不仅有助于中小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热爱家乡风土人情,培养文化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还能通过对文化遗产的传承激发学生自身感受,培养其想象力及创新思维,做到有‘传’有‘承’。同时,该特色课程建设为非遗传承人队伍奠定了广泛的青少年人才基础。” 不过有学者也提出,在“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中,政策与理念是一方面,具体到现实中,谁来扮演“挑担者”才是最重要的问题。他们认为:“这担子一头挑着过去,一头担着未来;一头是传承人安身立命的期盼,一头是大家的精神需求与文化认同,所以让更多学校乃至社会机构担起担子来,非遗保护传承之路才会越走越宽。” 因地制宜 校本课程很关键 不可否认的是,非遗本来是民间的、碎片化、个人化的,那么它又如何进入课堂教学,进而体系化、课程化? 记者了解到,北京青年政治学院附属中学的老师、学生都是“高参小”项目的受益者,该校“高参小”项目代表刘晓杰介绍说:“我们学校‘高参小’从两个实验班,如今发展为多个年级的校本课程,每周有不少来自美院的老师参与教学。随着课程的不断丰富,孩子们的各项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提高,仅去年一年,我校参加各项比赛的获奖人次达300余人,孩子绘画能力有提高,作品数量增加。除了室内教学,也有室外活动,如参加展览以及实地写生,每个学期末都会出一本美术日记。” 同样,上海市世界外国语中学的艺术课程也颇成体系,早在数年前该校就已经开设了篆刻课程,同时也作为文化交流课程让来访的外国姊妹学校的学生参与体验。在几年的课程开展中,他们通过设定篆刻课程的教学目标,对“中国篆刻”这一非遗项目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直观的体验。除此之外,这个学期该校还在初三年级增加了“二十四节气”校本单元,围绕“查”“想”“画”这几个方面展开。该校艺术学科组组长沈岭坦言:“因为有历史文脉在,地方的传承比都市好做得多,比如上海要联系确切的传承人比较有难度。好在上海是个移民城市,许多文化交融已久,因此我们最终找到了篆刻和二十四节气等教学主题。学生们完成作品背后都有调研,他们先了解非遗再反思然后再创作,从而能对篆刻和二十四节气有更新的认识。” 与之稍有不同,沈阳市沈北新区蒲河满族学校美术教师关维颖本身就是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皮影的传承人,他在保留了遗产的同时也将其作为教学资源带入学校。关维颖分享道:“在美术课堂上我提出,传统皮影的最大特点是多侧面形象而无正面形象,因此我提议学生根据传统形象画出当代的皮影形象。”之后他编写了四种版本的美术教材,并参与了“十一五”规划的美术教材编写。 当然,“非遗”传承人最怕自娱自乐,从娃娃抓起固然是个好办法,但有不少教师也表示,如何将这件好事做好也考验着各方的智慧。这其中,保证教学的延续性、课程质量成为关键。“拿教材来说,很多非遗传承人原先都有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但不一定最适合小学生的特点,因此需要组织各方力量,因地制宜地开发。”有教师提议。大家确实应当为校本课程的建设付出更多心力,中国美协美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钱初熹提出:“我自己看过几百本校本教材,仍觉得有的还停留在知识、技能等方面,更像一本通识性的读物,而缺少创作过程的展示和解决困难的方法等。” 当代转换 借助艺术家对接 无论是文脉、文本还是文法,它们是统一的整体。相对于文脉的传承,在教学过程中更重要的是文法和方法论。策展人、中国美协美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余丁也希望,在中小学美育课程和校本教材里应增加教学过程中的思维与创新能力训练,他说:“现代的传承方式逐渐取代从前的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应该有体系地注重引导学生的审美与创造力的方法论培养。”此外,余丁还认为要平等地对待孩子,把他们当成“艺术家”,对作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尊重。 尽管孩子的作品形象生动,充满灵性和激情,但毕竟不是专业艺术作品。余丁在展览中还选择了徐冰、唐承华、邬建安三位在该领域颇具建树的当代艺术家作品同时展出,他认为,很多优秀的中国艺术家从传统文化尤其是非遗资源中汲取营养进行当代艺术创作,在这一领域已经树立了典范,其作品的呈现不仅对孩子们有所启发,对非遗校本课程的设计者即在校老师们也极具建设性意义。“在做‘非遗’校本课程进课堂的过程中,不能只考虑课程本身的范畴,还要加入更具深意、有引领性的内容,思考艺术与艺术教育之间的关系。”余丁说。 艺术教育给孩子的影响一方面是专业技能,这是成为艺术家的必备素质技能,另一方面是通用技能,即专注力、精益求精、团队合作等。钱初熹在出国留学时看到,日本在小学教材中就已经融入了现当代艺术,他认为,在这样的环境中审美品位必然会有提高,而更重要的是能够启发孩子们的创意思维,综合地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非遗’进校园能够很好地帮助孩子们提升素质教育和传承文化理念。”高洪总结说:“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还要强调符合美术教育和创新教育规律以及该年龄段学生的成长规律。因此,我们还要尽快总结出其中的精品教材课程,并以此为起点予以推广,达到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全社会的美术教育发展。”(记者 梁腾) |
相关阅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