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远富的脱贫经—— 找准产业 拔除“穷根”
2017-05-18 07:48:59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王俊杰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16日,位于浦城县枫溪乡的碧丹茶叶加工厂里,茶香四溢,机声隆隆,工人们正在忙着制茶。岱后村村民王衍彪在村主任、碧丹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黄远富的指导下,进行茶叶烘焙。 “真要感谢黄主任,没有他,我们的日子都不知道怎么过。”王衍彪原来在家种点田,勉强够温饱,现在到厂里做工,一年收入有2万多元,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在碧丹茶叶加工厂里,像王衍彪这样的贫困户有3人。 岱后村地处高山区,基础落后,是省级贫困村。黄远富2002年退伍后,到武夷山打工,后来开了家餐馆。在外长了见识,他一心想着改变家乡的贫穷面貌。2009年,黄远富了解到乡里有一片392亩的林场要转让,准备发展茶叶种植。在武夷山多年,他对茶叶的种植、加工以及茶产业发展前景有一定的了解,于是毅然回乡包下这片林场。他把武夷山的生意交给妻子打理,自己回家种茶,后来还当选了村主任。 “要让岱后村脱贫,仅靠政策补贴和外出打零工,只能治标。只有找准产业,才能拔除穷根。”黄远富说。当时岱后村的支书王盛永和黄远富通过反复商讨,决定有计划、有步骤地走产业发展之路。“高山村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生产的茶叶、大米等山货都是优质的绿色产品,只要有规模、有品牌,肯定供不应求。”黄远富成立了“碧丹茶叶种植合作社”,带动村民们一起种茶。2013年,建起茶叶加工厂,创建“鸿岱”茶叶品牌。同时,采取“合作社+农户”模式,由黄远富提供技术和茶苗,并负责收购。现在合作社种植高山茶近千亩,茶叶产值达400余万元。 村里还发展了高山大米、稻萍鱼等特色产业。黄远富告诉笔者,2015年,村里引进闽越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王盛永成立了“盛永家庭农场”,共同发展高山有机大米。目前,30余户村民种植的500多亩高山有机大米,年产值近百万元;枫溪稻萍鱼远近闻名,为此,村里成立养殖合作社,依托岱后独特的梯田地貌发展稻萍鱼养殖1000亩,现在市场上枫溪鱼干每公斤可卖到近400元的高价。此外,村里还成立“绿意”合作社发展连片的千亩竹海,通过卖笋、卖毛竹增加收入。 2016年,岱后村的人均收入比2012年翻了一番,今年底可实现全面脱贫。现在,黄远富又把产业发展的目光投向了旅游业。“村里把旅游作为重点产业来抓,已通过免土地租金、免电费的政策发展农家乐2家,可提供50人的吃住。”黄远富说,岱后村有梯田美景,有山珍美食,还有红色文化,发展乡村游一定大有可为。(袁野 吴勇君)
|
相关阅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