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南平频道> 南平新闻 > 正文

邵武竹产业“渐入佳境”的背后

2016-09-25 02:49:24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王煜钦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9月8日,投资3000万、生产家用竹产品的新盛源竹木有限公司投产。至此,邵武市已有各类大小竹加工企业308家,从业人员达2万多人,年加工毛竹4500万根。2015年,邵武市竹产业实现总产值30.5亿元,今年头8个月实现竹业总产值16.5亿元。

邵武竹产业的“做大”,靠的是“洼地效应”和“集聚效应”。

久久为功 “洼地效应”显现

“从来没有人来找我们的茬,没有人让我们请吃、请喝、请玩。环境好,才使我们企业的生产没有受到干扰。”24日,说起这些年邵武竹企何以得到较快发展,邵武市竹业协会会长、昌华竹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化候深有感触。

早在十多年前,邵武市委、市政府便充分认识到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同等重要性,提出“把大力发展竹产业作为建设绿色经济强市的重要举措”,制定出台多项政策。

为扎实有效推进竹产业朝着持续、健康、快速方向发展,邵武鼓励竹企与高等院校对接合作,从基础设施建设、环保技改和税收奖励等方面进行扶持。专门建立竹材循环利用加工示范园,并出台配套政策,对入园企业前三年租金减半,新增电锅炉设备按其投入额的25%给予补助,年缴纳的增值税及企业所得税地方级财政所得按50%给予奖励。

多年持续,久久为功,邵武的“洼地效应”已然显现。2000年,邵武只有30多家从事毛竹粗加工的小企业,到现在,邵武生产的竹产品已涵盖中高端,且竹企数量连年递增,仅去年以来就新增华阳、亿佳等竹企11家,总投资1.2亿元。

产业集聚 发展优势凸显

“企业一天要购进毛竹12吨,850元一吨,原料就要上万元,而销售出去的筷子才9000多元,好在下脚料补了这个‘亏空’。”昨日,浩鑫竹制品厂负责人张群智对笔者说起了竹下脚料的“华丽变身史”。

“刚办厂时,下脚料是企业的负担,要花钱雇人运走,后来,用竹下脚料为原料的企业多了起来,‘废物’变成抢手货,价格逐年提高。”张群智说,现在,他们厂每天要运六七车竹粉和竹丝到碳企和竹胶板企业,竹头和竹尾巴每过几天就会有专人来收购。一个月下来,这些“废物”可以卖到五六万元钱,“我们厂赚钱靠的就是‘下脚料’和‘垃圾’呀!”

透过浩鑫竹制品厂,可窥邵武竹产业集聚之势。产业集聚,带来发展优势。首先是企业之间,实现“互利互惠”。

邵武市春三竹木制品有限公司产品包括勺、匙、夹等竹产品,全部销往美国、德国、智利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是福建乃至中国最大的竹餐具类直接供货商。董事长李春杉说: “我们一年购买竹蔸百余万个,全是本地竹企提供的,是他们不用的‘废物’。他卖了个好价格,我们也降低了成本,赚到钱,‘双赢’。”

如今,邵武近百家高端实力竹企,原料大都是粗加工竹企的半成品和下脚料。

2005年创立的福建省鑫森炭业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大型活性炭制造商之一,年综合产能达25000吨,是亚洲最大特种活性炭、民用环保活性炭生产基地,其主要原料就来自于本地竹企产生的竹粉。

质量得到大“提升”,这是邵武竹产业集聚带来的另一效应。

2012年以来,洁鑫厂投资10余万元对老旧设备进行了改造,先进的“三合一”拉丝设备和数控锯断机成为生产车间的“主力军”,一条拉丝生产线和切筷生产线,用工分别由原来3名、2名均减少至1名,企业生产能力从昔日日加工10吨毛竹,增加到19吨,且同等原料加工出来的产品数量有增加,质量大大提高。

昌华公司通过拓宽经营思路和提高生产经营管理等措施,2010年开始生产成品一次性筷和竹凉席,因为销量好,每年需要“吃掉”好几家本市竹拉丝厂生产的拉丝和青丝。

产业集聚还带来原材料供应和物流成本降低等优势。如今,邵武形成了毛竹原料流入“洼地”,竹企加工的毛竹有五分之四从外地流入,包括资溪、黎川等七八个江西县(市)和建宁、泰宁、顺昌、建阳等本省十来个县(市)。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南平要闻
更多>>南平民生
  • 新闻图片
  • 生态南平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