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和东涧村党支部带领村民建设花海东涧奔富路
2015-02-03 08:15:13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邓忠卫 |
分享到:
|
|
□徐庭盛 马雄 刘永锋 房前屋后的菜园子建得像花园,村道干干净净,公园里游人在水车前拍照、在森林公园木栈道上行走……村外的田野大棚里,农民或整地,或挖沟,或摘花……2月2日,笔者来到政和县城郊的东涧村,这里呈现的是一派美丽、和谐的景象。 美丽行动,支部引领,党员带头 东涧村不大,800多人口,几年前,这里村道垃圾满地、占道乱搭乱建现象时有发生…… “这种状况不改变,我们村里的干部、群众都很没面子,更谈不上生态美、百姓富。”从县旅游局下派到这里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的陈章英,发动了“卫生运动”。 党员胡雪贵率先拆了自家门前鸡舍和葡萄架。女党员、村妇女主任范女忠也拆了路边的破棚子。村民谢家富占道10多平方米,围起一个漂亮的后院,见党员们都纷纷拆除乱搭乱建的猪圈、鸡舍,他狠下心,抡起铁锤,砸倒了花圃、围墙…… 整治村庄,党员带头。拆除了1100多平方米乱搭乱建的建筑,村子一下就变得整齐起来。 脏乱差整治了,美丽行动,随即启动。这次也是党员带头,就地取材,用鹅卵石修整房前屋后、村口路边的菜地,建成花园式菜园子,边边角角缀上几株花,庭前院后都有了生气。各家各户的旱厕改成水厕,水沟雨污分离;聘请村里的能工巧匠,在保留建筑原貌的基础上,对旧房进行改造。 72岁的老人张学坚中过风,腿脚不方便,但他每天早早起床坚持做一件事:义务清扫房子边上农民广场上的垃圾。“沟里有个烟盒,只要我够得着都要夹上来。”张学坚老人说,“村里党员干部真心实意为村民做事,这让我很感动,我也得做点贡献才行。” 群众致富,支部推动,公司带动 2月2日,东涧大棚花卉基地,村民何仁珠抱着一大把非洲菊,从大棚走出来码放在路边。大棚里多名妇女正弯着腰剪非洲菊。 “花卉基地最忙的时候,一天要一二十个人摘花,我们一天可以采摘1万多枝鲜花。”何仁珠说,她们摘摘花、除除草,每天可以有80元的收入。 何仁珠做事的花卉基地是去年办起来的。东涧美了,还要富。可是村里地很少,从哪打开一个村民致富的突破口呢? 2013年春,村党支部组织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外出考察后,采用支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引进福建欣和农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创办了东涧大棚花卉基地,打造“花海东涧”。村民的土地由村里做村民思想工作,大都进行流转,由村里统一租给公司,进行集约经营。 欣和农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周胜介绍,花卉基地效益不错,非洲菊亩收入在1万元以上,百合亩产最高收入可达到6万元,产品销往福州、杭州、上海等地,订单不愁。 “我原来在厦门、上海等城市打工,理发,推销酒水,当服务生……现在回来,向公司承包了30个大棚,种花种菜,前3个月就赚了1万多元钱。”32岁的村民魏陈木说。像魏陈木这样,东涧村还有10几户人家承包了20多个大棚。 据介绍,东涧花卉基地共整合项目资金2620万元,2014年面积从2013年的300多亩扩大到800多亩,为村民增加了收入,村财从2011年的零收入增加到近20万元。 乡村美丽,人气兴旺,致富路广 随着“花海东涧”建设,每天一拨又一拨的人都往花卉基地钻,去赏花;花卉基地出来,又到村里转转,森林里走走,公园里玩玩。村里又乘机推动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农家乐,“村干部叫我开农乐,我只是想试一试,没想到,天天都有客人来,有时人多了,备的菜都不够。”第一个开农家乐的村民潘少青没想到 “幸福农家乐”生意异常的好。潘少青介绍,村里建得很漂亮,来的游人很多,尤其是周末和节假日,他们都忙不过来,客人得轮着吃饭。 如今,村里开的农家乐、农家山庄增加到四家。 人气旺了,商机也多了。村民陈子伟看到“花海东涧”建得红火,也从中捕捉商机,他成立了 “政和县铭农茶竹产销专业合作社”,数十户人家加入了合作社。 “我架上这地瓜粉片、地瓜粉丝等等都是从农民家中收来的。”在陈子伟家大厅,三排货架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土特产品。他说,刚刚发了30多件货到宁德。就在去年12月 25日,他还办了网店,一批批土特产发往上海、福州等地超市。 如今的东涧村,人气很旺,村民致富的路越走越广,越走越活。 |
相关阅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