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头条 > 正文

“万里茶道”:一条“世纪动脉”的再发现

2014-11-18 16:31:33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邓忠卫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邹氏家祠见证万里茶道繁荣。

下梅古码头,一艘艘载着茶叶的竹筏漂流在溪面。

东南网11月1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吴旭涛 刘辉/文本报记者 祝敏松 游庆辉/图)

“万里茶道”,从武夷山出发,到俄罗斯恰克图,绵延过万里。既是一条商贸之路,也是文化交流融合之路。从去年开始,其沿线八省区走上了联合申报“万里茶道”世界文化遗产之路。

近日,随着第八届海峡两岸茶博会在武夷山举行,第三届“万里茶道”与城市发展中蒙俄市长峰会、“万里茶道”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讨会等系列活动也在进行中。在经历了辉煌与沉寂之后,“万里茶道”,以复兴的姿态,又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小村庄的大视野

11月15日,武夷山市武夷街道的下梅村,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借着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的东风,这个几个世纪前极度繁华的集市,再度热闹起来。

下梅村的民居沿水而建,路旁商号林立。百年前的茶庄,今天依然在卖茶。邹氏家祠里,大茶商邹茂章的第30代孙依然在卖着祖传的“景隆号”大红袍。他说,在家族极盛时,下梅的大多数房屋都是他们家的。现在祖传的茶厂没有留下,值得庆幸的是家祠依然气势恢宏。

下梅村的兴起,实在是太幸运了。据武夷山市文体新局的文物保护专家赵建平介绍,清朝,一群商业嗅觉敏锐的晋商南下武夷,寻求贩茶的商机。他们一到下梅,就停下了,在这里设立票号,并和当地富商邹氏合作经营,将茶叶生意越做越大。“在当时,比起附近的星村和赤石,下梅的茶产量并不高,交通运输条件也不是最佳。他们会在这里落脚,可能是被这里的环境所吸引,也有可能是老天爷眷顾下梅这个小村子。”他说。

不久后,下梅的茶市就迅速兴旺起来了。当时,茶商的主要路线是从下梅村出发,通过水路或陆路经过赤石到达崇安县城(今武夷山市),在县城的厘金局交税后,又到四渡村换取出关的路引,在分水关过关检后到达江西。

据《崇安县志》载:“其时武夷茶市集崇安下梅,盛时每日行筏三百艘,转运不绝。”由此可见当年茶叶贸易的活跃。赵建平介绍,当时的商人还有了先进的经营理念:“根据邹氏家谱和山西榆次家谱的记载,下梅的商人很早就有了流通的理念。下梅作为茶叶交易的集散中心,但是各个产茶区的茶叶不需要运到下梅,而是通过在下梅交易,票号从下梅发出,可以直接调配货物从产地发往目的地,就像现在的网上购物一样。下梅成为集散中心的原因就是在于,它掌握了茶叶商品和资金的流通。”

下梅,成为“万里茶道”这一“世纪动脉”的起点。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