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南平频道 > 文学艺术 > 正文

明代松溪抗倭纪念坊牌还原抗倭历史

2014-10-12 08:49:59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邓忠卫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魏 农

近年来,日本右翼首相安倍晋三屡屡否认历史,否认对中国的侵略,千方百计妄想在任期内实现修改宪法。殊不知,在452年前的明代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地处闽东北偏僻山区的松溪县,就曾抗击倭寇围城40余日,激烈战斗十几场,守城牺牲120人,这场惨烈战斗记载在《明代松溪抗倭纪念坊牌》上。

在松溪县东门村五显祠外左侧墙壁上,有一块《明代松溪抗倭纪念坊牌》。这是一组28厘米见方、厚4厘米的青砖并成的坊牌。每块青砖的正面刻有40至45个字,阴文。据东门村老人介绍,这些刻有文字的砖块原是砌在五显祠外左侧的砖墙上,而这堵门墙不知何时被人用泥巴石灰涂抹了,而且是多次涂刷过,表面覆盖的泥灰达十几层,故外表看去像是一堵泥墙。1993年秋,东门村一些群众自发捐资,将始建于元代、清朝乾隆四十八年重修,之后又荒废多年的古老寺庙五显祠进行修复,改建成老人活动中心。在翻修过程中,将大门口那堵泥墙放倒,改砌为石墙。在清理旧墙时,村民发现不少砖上刻有文字,随之捡起,仅得14块半,其余都因放倒墙时散失了,村民将它们堆放在祠内的一个角落里。

1994年春节期间,松溪县文物工作者将东门村残存的14块半青砖,重新整理拼装,发现此坊牌虽只残存数十块,有幸的是碑文的开头、结尾的落款和建立年月,均完好无损,且字迹端正俊逸,一目了然。青砖清清楚楚地刻着“壬戍之役”时松溪县衙领导班子全部官员名单,碑文开头刻着:“壬戍冬倭至东门,战兵一百二十名御敌,全城悉赖阴助,有感!共抽粮饷银一十两正,并募添,建抗倭纪念坊牌一座,伏愿”、“阵亡:杨周、范隆、曹山、曹成、魏杭、潘奴、何方……伏愿早生天界”、残碑密密麻麻刻着人名,共计160余人。

据相关史料和《松溪县志》载,明朝嘉靖年间,我国东南沿海各地深受倭寇侵害,连地处闽东北偏僻山区的松溪小县城也难以避免,于是发生了可歌可泣的“壬戍之役”。

明朝嘉靖四十一年,即农历壬戍年(1562年)冬十一月,倭寇自浙海入犯,陷太顺,屠寿宁,残政和,于十二月初侵入松溪县河东。倭寇来势凶猛,县令王宾畏怯,写信求和。陈椿邀集生员范茂先、黄淡,监生金长庚、贡元叶碹等人向县令请命,力主抗倭守城。县令慑于民愤,决心抗敌。众人推举松溪县生员陈椿佐理兵务,严阵以待。不久倭寇围城,先攻松城东门,继而日夜围攻周边八门,守城军民奋力应战。陈椿出谋献策,或暗设强弩杀伤敌人,或夜出奇兵袭扰敌营,多次出击,连连得手。倭寇多次攻城失败,屡遭重创,扬言威胁:“若不开城犒师,则如寿、政两县将尽被诛之,寸草不留!”

自古受湛卢之剑气锤毓的松溪人民岂畏倭寇强暴?侵略者嚣张气焰激怒了松溪人民。在松溪县城危在旦夕时刻,以陈椿、张德为代表的仁人志士说服王宾,下了“献和议者斩”的军令,冲上火线,率众冒死拒敌。倭寇头目见城内戒备森严,暂时撤往乡间,制造攻城器械,不久复来围城,攻势更猛,以云车云梯爬城。危急关头,幸得义士张德抡斧当先,砍落登城之敌。守军士气大振,奋勇拼搏,松城才转危为安。守城的军民在张德、陈椿的大无畏精神激励下,个个勇往向前,弓箭、刀斧、石块、乌铳都成为克敌制敌的利器。倭寇用云车攻城,守城军民则利用稂箕草加上硫硝火药,往城下齐发,烈焰冲天,云车与倭贼俱烬。与此同时,松溪人民还派出散兵过河,在各个路口暗埋“钉板”、“地钩”,不断骚扰伏击敌人。倭寇围攻松城40余日,激烈战斗十几场,始终不能得手。至次年正月十五日,倭兵大溃,拨营遁去。至此,“全城生灵得以保障”,松溪人民英勇抗倭取得胜利,载入史册,留芳千古。

“壬戍之役”让松溪人民付出了沉重代价。据旧《松溪县志》载,仅守城者,“同德死事者百余人”,而《松溪抗倭纪念坊牌》记载的数字更为准确:守城阵亡“战兵一百二十名”,还没有加上死于壬戍倭难的烈女5人。

东门村《明代松溪抗倭纪念坊牌》建于嘉靖乙丑年(1565年)三月,相距“壬戍之役”仅三年,其所记载的抗倭史料比旧《松溪县志》和其它史料更加接近史实。同时,建坊牌为那些“扼局临阵为国殇者”,以垂荣名,本身就是“崇义而励志”。因此,《明代松溪抗倭纪念坊牌》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是研究明史的一件珍贵原始材料,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