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南平频道 > 文学艺术 > 正文

人淡如菊 文香如菊——读《高高的寨墙寂寞的河》有感

2014-10-10 07:43:59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邓忠卫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圣桥

聚敏年长我不过几岁,但人生的阅历远丰厚于我,人生感悟远深刻于我。早在十年之前,曾感慨自己已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之心态。这部集子之篇章,多是近年所著,世事的纷扰使得他对逝去的岁月有一种特别的爱恋。

作为编辑,他每日过手稿件堆案如山,见多识广,自己又专注理论研究,自然深得散文三昧,写起来,对素材的取舍增减,对文思的张缩含放,对文字的收压举掉自然十分讲究,大多篇章可谓是精品,读来不啻为一种享受。

概而论之,聚敏的散文重“理”轻“诗”,书中文章往往通过身边一件小事,或一个小人物,或一种心境,或一种念想,揭示出一个大道理,这个道理人人都体会过,经常发生在身边,闪现在眼前,但被他大笔一描,如草破土,鲜活而生动。

这得益于年龄阅历、理论素养和文学沉淀。年过五旬,激情淡泊、沉淀了,思索却深沉、全面了,知人愈深,论世愈厉,识见愈透,话语愈锐,这种理不但是艺术之理,也是生活之理,人生之理。

聚敏做过会计,却痴于文学,本应算计人生和社会,却满腹浪漫情丝,以书理来断人理,活得沉重而彷徨;又因人在市里,家在乡间,来往于城乡,游走于时尚和传统,其间的差别和撞击更让其心头别生滋味。有这样的生活背景为底色,他的感觉自然别具一格:所见者大,而所摄者小,浓酽的乡情,病态的人物,坎坷的生活,流水似的日子构成了一幅时代截图,尤其是对于生命的悲悯、对个体的尊重、对小人物的热衷,更显示出他为扼守住心中一些美好的东西而表现出来的某种执著与自信。

读书中文章,可以感知他对身边人和事感觉敏锐,但不与聚敏深交者,断不会体悟到他在著文时的包容情怀。根植于聚敏思想深处的是传统的、根深叶茂的儒家文化,年少的经历又使他个性突出,性格中多有逆反基因,大有不惧一切、天下唯我的风采,而处在这个商品时代,在现实生活中,失却了物质背景,却常常捉襟见肘,不知所措,表现在文中,就有焦虑、刻薄、蔑视、闲澹、忧郁的情怀。理想与现实的南辕北辙,使他常处于痛苦之中。面对着一些正在被侵蚀乃至于渐次消失传统的、纯朴的东西,敏感的他感到忧虑惆怅,无能为力。文中对过去的岁月是美好的回忆,对当前的社会多挑剔之词,对官人多鞭挞之词,昭示出作者本人是一个诸多信息集聚一身的矛盾体。但他以事证理,以理昭世,内心的抑郁却不愿流露半滴,发于笔端,便以调侃的笔调描摹浮世百态人生,一个具有读书人的三分傲骨和士大夫的心境的作者便茕然立于文后。

由此,强调和表现“理”,以“理”统领文章中诸因素,是其散文艺术突出的特质,字简而情笃,文近而意远,“形散神不散”之创作原则在文中被充分地体现出来了,读或长或短的一篇文章,能够感觉到他文思的流动,通过揉搓历史与现实,挤榨出真理的甘露。

聚敏为文重“理”,行文时更重“节制”,这是理性之道,书中极少有放纵情感篇什,多为点到即止,尤其是语言,杂文言、方言及乡间俚语一体,加之对字句的斟酌与推敲,充满生命活力,读来令人开颜,由此也独具了自己的美学品格。

聚敏骨清神虚,人淡如菊,置心澹定,自尊自重。

人如此,其文亦如秋后的墨菊,氤氲着苍疏之气,散释着清洌之香,在丰收后的田野上,虽有些寂寞孤单,却也拥有辽阔的天地。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