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南平频道 > 文学艺术 > 正文

延平湖历史文化振兴方略

2014-10-08 07:49:05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邓忠卫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市政协课题组认为,要抓住难得的发展契机,聚拢延平区历史文化元素,在延平湖两岸集中展现。待延平湖历史文化建设初具规模后,再结合我市打造旅游千亿产业的重点项目,大力发展延平湖文化旅游,用积累的旅游资金反哺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实现延平湖历史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

(一)总体思路

总体思路是以“文武延平湖”为主线,围绕延平湖,做足水文章,把延平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在延平湖两岸展示出来,形成具有冲击力的可观、可感、可品的延平文化。具体来说,就是在延平湖沿夏道一侧着力打造“文延平”,主要把“四贤文化”集中展示;沿高铁站前广场一侧着力打造“武延平”,主要把郑成功文化集中展示。其他各方块文化元素,沿江作出布局展示。

为此,把“延平老城”与“延平新城”之间的江面明确定义为狭义“延平湖”,按4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标准,以“延平湖历史文化一日游”为框架,由市规划局牵头,组织文化、旅游等相关部门负责编制符合实情的“延平湖历史文化开发规划”,将延平区各类文化元素按权重分配、择重择优的办法,集中复制分布于延平湖两侧秀丽山地中,使市民和游客能够集中领略厚重斑斓的“延平湖历史文化”,为今后开展延平湖“文化游”“水上游”打下文化基础。

(二)方案步骤

整个方案分三个步骤。

1、第一期:重点突破,建设“文武延平湖”

结合正在进行的延平新城开发,首期打造“文延平·理学名邦”建设、“武延平·成功郡望”建设。

“文延平·理学名邦”建设:在延平新城夏道一侧根据这一带“文延平”理学文化遗存密集的实际,集中开展“四贤”文化建设,展现“闽邦邹鲁”的理学风范。首先要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复建理学文化标志性建筑——延平书院。其次,辟设“四贤文化广场”,树立“四贤”雕像,建立理学文化长廊。再次,以扩建李侗纪念馆、新建李侗墓纪念公园为示范,推动扩建和改造“四贤”祠堂。形成以延平书院、四贤文化广场、四贤祠堂为主要景点,延伸“南剑三先生”旅游线路。

“武延平·成功郡望”建设:延平是郑成功军事政治生涯的起点,也是郑成功受封“延平郡王”的缘由,更是两岸成功文化的源头。在延平高铁站前广场一侧,树立大型郑成功雕像,展示延平城市名片。在土目洲岛上以4A级景区标准建设“成功文化园”,通过设浮雕、造亭子、摆塑像、建展馆等多种形式,把郑成功练兵场、延平战胜鼓、挑幡等成功文化元素融入成功文化园建设,重现郑成功当年在延平的军事生活。同时,建议连接夏道镇和高铁站前广场的大桥,命名为“成功大桥”。

2、第二期:打开布局,充盈延平湖文化元素

在新城一带“一文一武”局面形成后,再逐步布局其他文化元素,完成延平湖历史文化建设的整体部署。

建议:一是在老城区滨江大道内侧,挖掘利用老城区内汉唐以来文化内涵,打造“闽江文化带”。二是在滨江大道外侧,依托双溪楼、延寿楼、望江楼,打造“码头文化带”。三是横排路一带,打造“先民文化带”。四是教师公寓一带,打造“闽越文化”带。五是在水东大桥至玉屏桥一带,依托已有的寺观,打造“儒道佛文化带”。六是在玉屏桥头沿江外侧,与三江口市标相对应,复建“化剑阁”,重现当年“剑文化”。七是在南缆、南铝、南孚一带,打造“工商文化带”。八是在“工商文化带”之后至延平新城,打造“红色文化带”。

3、第三期:拓展延伸,发散延平湖文化旅游线路

在延平湖各文化元素置景完成后,结合省上提出的“全省宜居环境建设行动”和我市打造旅游千亿产业目标,依托于延平湖,把延平湖历史文化建设向城市、乡村辐射延伸,打造延平区整体文化,形成延平湖的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实现传承和保护延平历史文化这一最终目标。同时,将延平湖建设纳入美丽乡村建设,集中治理湖周围1公里范围内的小村落,建设一批宜居宜业的美丽村庄,为延平历史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综上所述,在延平湖两岸集中展示延平悠久历史文化,使璀璨的历史文化与秀美的湖光山色交相辉映,让市民和游客在集中领略延平城山水秀丽的同时,感受闽江理学名邦厚重的历史文化,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