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南平频道> 南平新闻 > 正文

建瓯加强锥栗山水土综合治理

2014-07-05 11:55:22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唐丽萍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科学套种经济作物生态保护与农民增收并举

本报讯 “科技改变耕作方式,我们在锥栗林下套种茶叶,既可涵养水分,又改善生态环境,一亩锥栗园每年可多创收2000元。”2日,建瓯市龙村乡经作站站长张发备喜滋滋地说,通过示范推广,龙村乡锥栗林下套种茶叶面积已发展到1300多亩,成为当地村民增收的新渠道。

建瓯市是闻名全国的“中国锥栗之乡”,建瓯锥栗面积达到42万亩,产量达3.3万吨,锥栗栽培品种、面积、产量均居全国首位。“不过大面积开发种植锥栗等经济林,也造成了水土流失。”建瓯市水土办主任张鸿说,锥栗山水土流失治理,是建瓯市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

近年来,建瓯按照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建设的标准,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保护、改善人民生活三者紧密结合起来,走水土保持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支撑生态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道路。2011年开始,建瓯市整合力量,累计投入1.38亿元用于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在4条小流域、32平方公里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中,重点推进1万亩锥栗山治理及河道清理、河道护岸、拦沙坝建设,取得良好成效。

“要实现生态保护与促进农民增收并举,必须大力推广锥阔混交、锥草共生,从原来坡式管理到简易梯田栽培,开挖鱼鳞状、半月状平台;栗农对锥栗的日常管理从剪草到不除草,从原来使用无机肥到增施有机肥,以促进生态的多样性,达到生态修复的目的。”建瓯市锥栗协会会长李宏英说,“我们也要重新认识锥栗树,它不是水土流失的罪魁祸首,只要栽培方法改善,锥栗作为落叶的阔叶树种同样能为闽北生态带来福音,让农民增收。”

“我家30亩的锥栗,通过套种木荷,修建山边沟、蓄水池等措施,水土流失少了,肥力保持住了,锥栗产量每亩平均增加了近60公斤。”水源乡王厝村栗农陈家钦说。龙村乡吴地村村民余荣烈的锥栗林358亩,其中80亩被确定为锥栗生态修复项目示范片,与上年种植锥栗相比增收40%。

当科技与生态融合,建瓯锥栗产业转型升级呼之欲出。目前,建瓯已有恒源、天添、圣阳等16家锥栗食品加工规模企业。这些企业广泛与科研院校开展技术合作,对接实施了“锥栗远红外线加热灭酶结合复合剂护色加工技术”、“锥栗保健油软胶囊和速溶淀粉制备技术”等,在全国首创锥栗木棉醇曲奇饼干、锥栗月饼、锥栗粽子等系列产品。

青山绿了,老百姓的钱袋子鼓了。据悉,去年,建瓯锥栗产值达到3.96亿元,产区栗农每年锥栗一项人均就可增收2600多元,锥栗产业已成为建瓯最具潜力、彰显生态效益、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

(魏剑生)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