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兴榛、点“土”成金 建瓯锥栗产业破茧化蝶正其时
2014-06-26 09:38:18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吴杨珠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建瓯栗农在挑拣锥栗 东南网6月26日讯(记者 吴杨珠)“建瓯锥栗已步入了产业化时代,新组建的国家林业局板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将把建瓯锥栗纳入中心的重要建设内容,希望双方在科研、管理、科技推广等方面加强深度合作,加快锥栗产业化进程。”6月24日,中国经济林协会板栗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曹均研究员一行专家组团赴建瓯市调研锥栗产业后抛出了合作的“橄榄枝”。 建瓯市是闻名全国的“中国名特优经济林锥栗之乡”。建瓯锥栗栽培历史长达1800多年,目前锥栗面积已达到42万亩,产量达3.3万吨,锥栗栽培品种、面积、产量均居全国首位。“尽管建瓯锥栗栽培历史悠久,名气不小,但是长期以来建瓯锥栗在种植上基本是靠天说话,产量并不大,产品附加值也不高。”建瓯锥栗协会会长李宏英说。 为促进锥栗产业升级,让锥栗这个“土疙瘩”变成“金蛋蛋”?近年来,建瓯市大力实施“科技兴榛,富民强市”战略。该市健全科技推广体系,先后建立市、乡、村三级科技服务网络,全面推广锥栗品种改良、矮化密植、扩穴改土、配方施肥等丰产栽培技术。通过聘请专家来现场给农户讲课,从育苗、防虫、修剪、施肥到嫁接手把手指导,全市95%以上的栗农掌握了锥栗生产管理中的关键技术要领,产量逐年增加。 当地还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姻”,引资引智,推进锥栗产业升级换代,向精深加工迈进。该市先后成功地完成了《锥栗优良无性系选择的研究》、《锥栗主要病虫害防治研究》、《锥栗生态高效配套技术》等20余项锥栗攻关课题研究。尤其是与浙江大学开展技术合作,研制锥栗脱壳机取得成功,填补了我国锥栗脱壳技术的空白,为锥栗的精深加工开拓了新路。 如何把独特的资源优势更好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建瓯不断拉长锥栗产业链条。近年来,该市不断改善投资环境,使恒源食品、天添食品、圣阳食品等16家锥栗食品加工规模企业在建瓯安家落户。这些企业广泛与福建农林大学等科研院校建立技术合作,对接实施了“锥栗远红外线加热灭酶结合复合剂护色加工技术”和“锥栗保健油软胶囊和速溶淀粉制备技术”,在全国首创锥栗木棉醇曲奇饼干、酸枣糕、月饼、粽子等系列产品。 “再好的农产品,如果不采取统一管理、先进的种植技术和有效的营销模式去拓展市场,就不可能变成农民手中的票子。”李宏英说:“货好还得吆喝。在锥栗品牌建设上,近年来锥栗协会组织锥栗加工企业、栗农参加上海世博会、海峡两岸农产品交易会等大型展会,昔日‘养在深闺'的锥栗逐渐为外界所了解。尤其是随着‘建瓯锥栗'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中华名果'等一系列含金量极高的‘国字号名片'后,建瓯锥栗迅速得到市场认可,销量成倍递增,进而走向天南海北。” 当科技与生态融合,建瓯锥栗产业转型升级呼之欲出。如今,建瓯锥栗林实施生态栽培,发展林下经济,套种苦槠、木荷、茶叶等苗木,并禁止林中使用草甘膦等除草剂等一系列措施,有效地防治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也增加经栗农的收入。“我家30亩的锥栗,通过套种木荷,修建山边沟、蓄水池等措施,水土流失少了,肥力保持住了,锥栗产量每亩平均增加了近60公斤。”水源乡王厝村栗农陈家钦高兴地说。 世界锥栗在中国、中国锥栗在福建、福建锥栗在建瓯。作为参与锥栗国家标准制定,掌握行业“话语权”的建瓯锥栗,如今破茧化蝶正其时。建瓯锥栗在绿了青山的同时,也鼓起了老百姓的“钱袋子”。 据悉,去年,建瓯锥栗产值已达到3.96亿元,产区栗农每年锥栗一项人均就可增收2600多元。锥栗产业已成为建瓯最具潜力、彰显生态效益、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 |
相关阅读:
- [ 10-23]建瓯:小锥栗做成“招牌菜”
- [ 08-28]建瓯龙村锥栗林间套种茶叶
- [ 03-01]建瓯科学治理肥了锥栗山
- [ 11-30]建瓯50名锥栗种植户喜获免费劈山机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