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和“三门后”古村:千年书香满石门
千年书香满石门
凤翅桥
□陈明贵 文/摄
下了宁武高速政和收费站东行两华里,便踏进了闽北历史文化名人陈朝老故里,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书香古村——“三门后”。
据说,“三门后”开基始祖陈应讽为逃乱,携家眷和一只大公鸡由建州一路苦寻安家处,在一日破晓时分,遇见一片苍绿如海、鸟语花香的原始森林,数日从不啼叫的大公鸡突然高唱。他立地环视,发现前开阔后山峦,小溪中间过,他决定在此安营扎寨,后人称此片林为“鸡声林”,此乃“三门后”开基之地。陈氏在此至今已繁衍42代,全村580多户2300多人,人口居全县各村之首。又因古时进村有三道门而得名“三门后”,即今日的石门村。
风水宝地
坐北朝南的石门村,地处政和著名王母山金矿山下,百里群山环抱,层峦叠嶂,自古以来被视为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境内土地广褒,旱涝保收,又有何坑水库供给全村人饮水和灌溉七百亩水田,有十里八乡聚宝盆之说。金华隘是全县古代八大重要关口之一,曾发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功效。古屋黄墙黛瓦,村头巷尾参天古木,风物景色宜人,宛若世外桃源。
俯视,虽经战争兵火,但至今还有联片集中、街巷纵横、大气庄重和明清风格的大聚落,残垣断壁的留存和门楼、门坊勾勒的线条,粗旷中夹杂着历史的厚重,隐约透露出曾经的辉煌。远视,那灰砖墙尾、黑瓦马头翘然昂首的封火墙十分醒目,让人叹为观止。近探,主巷大致三纵三横,间或有小巷支弄延伸,构成纵横阡陌的通衢网络,遁巷弄延伸探访幢幢古宅,让人有迂回不尽之觉。巷子中最让人叫绝的是中间铺着的石板街,不仅坚实,更仿佛是一条悠悠历史的隧道,连接起历史与今朝的遐想。“祠堂弄”、“矮弄尾”、“柯头弄”、“黄厝弄”、“垄尾弄”等五片完整的古民宅群,大多几幢聚建,三进并联,构思精巧,造型丰富。只有带着虔诚的心走进一幢幢古老的深宅大院,才能细读石门那一本又一本的立体古书。村后林深,林下立村,地下打井,淙淙不停,仿似吸收了自然之灵气,特别清澈甘甜,千百年来石门人世代饮用。十几米二十几米深的古圆井,寓意着喝了圆井水,不管是为人、治学、经商都要讲究充满圆满有始有终的品德。难怪有“喜得故园幽居味,全凭青山屋下泉”之感慨。
古门楼
书香门第
尽管时近千载,但石门自古文风兴盛,文化元素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可谓人杰地灵,代有俊才。
从宋至清,朝廷命官就达五十六人,这在当时的闽北是少有的。其中出现哥俩一文一武高中、一门三代连登第的荣光。宋代陈朝老祖父陈伯弓为五举主簿,父亲陈颐为宋代举人、官至江西吉水县丞,陈朝老自己为宋代著名太学生,其胞弟陈蟠老为武举大夫,其五世孙陈松史为宋代进士、官至刺史;明清和民国时期的陈六韬、陈春旸、陈春暄、陈琳、陈嘉瑛等功名者都从这里走出。眼前金鸡岭7号人家正厅正堂仍高悬清道光陈春旸“集禄堂”匾额;金鸡岭8号后裔珍藏清嘉庆陈世昌“文魁”匾额,正堂原悬挂木雕金粉对联:行仁义事存忠孝心,读圣贤书立休齐志;祠堂弄18号人家保藏清光绪余宪章“文魁”匾等等。新中国以来,石门又有一批优秀子弟从这里走出,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屡屡有学子“金榜题名”,走出数百位各类人才,分布在全国各地从政、从商、从军、从教、从医等,他们共同谱写石门灿烂文明史,为家乡续添光彩。
值得一书的是:忠直敢谏、三诏不仕之气节而流芳千古的陈朝老。他七岁能吟“拥炉莫言冷,世间行路难”赋雪诗,弱冠入太学,曾三次向皇帝上书。尤其是宋徽宗大观三年,陈朝老联合陈东等诸太学生上书痛诉蔡京、童贯、李彦等六奸臣14条罪恶而被权贵贬,后回故里。宋高宗帝念其贤名,重其气节,三下诏书,召其入朝,然他不与奸佞同朝。高宗帝只好作罢,并赐白马金鞍和紫磨金八十两,故有“三诏先生”之美誉。陈朝老隐居故里二十年,教化子弟,培养人才,深受爱戴。有《吾亦爱吾庐诗集》《陈征君集》等文集达百卷。晚年修石门首部《陈氏族谱》并作序。
古村之魂
石门境内名胜文物颇丰,“县保”单位多处。有古林、古树、古寺木鱼山古文化遗址等,以及选元石、石鼓等等,它们历尽千年风雨,静静地诉说着悠久而文明的古文化史,成了支撑昨日岁月图腾的灵魂。
今日村后二百亩的鸡声林为闽北保护最好的生态林之一。大小各异的七座古桥仍有“上下影摇流底月,往来人渡境中梯”之意境,最为壮观的“凤翅桥”,无一丁一卯,为风雨石拱木屋廊桥,现仍为过往、劳作歇息和行人休憩及端午走桥、佛期念经之所。“三诏墓”有墓道、祭台、墓坪组成,清明时节,石门陈氏子孙隆重举行“三诏先祖祭扫仪式”,以表对先祖深切怀念与崇敬之情。数座寺院佛门,还是钟声悠扬。村边莲花寺,院前五百年树龄、胸径一米八的古樟,参天蔽日,茂盛不衰;千年古刹蕴传奇,晨钟暮鼓万载鸣,福佑四方,五谷丰登。村后远处近千米高王母山岗的黄龙寺,缘于寺院周围黄土山峦连绵起伏,宛如一条盘龙卧伏,才得以此名。村西一公里处在宋朝就颇有名气的禅岩寺,朱熹曾多次到访,寺内设陈朝老祠,朱熹对陈朝老的名节给予很高的评价。村中集古物、文化于一身的陈氏宗祠令人仰慕。原门楣悬“三诏流芳”匾额;四面封火马头墙夯筑,飞檐翘角;正堂梁曾高悬金粉字给事中、陈三诏、进士三块匾额,中梁悬文魁匾、节孝匾,尾梁挂圣旨匾;祠堂门前置有过街亭、下马石和“必恭敬止”四字。
行走石门,仿佛与历史对话,倾听那沉默背后的故事,倾听穿越时空传来的声音。
又沉思默想,各地古村落、古街巷、古建筑、民间工艺……在遵循着亘古绵延风俗的同时,正面临着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等现代文明带来的冲击。人们能否在古村落静悄悄地消逝中守望着——保护我们的文化遗存,抢救我们的古老艺术。
- 2013-10-24上杭太拔院田古村:舒婷来此插队写诗(组图)
- 2013-09-17新罗明珠:穿越历史烟云的美丽竹贯
- 2012-11-27杜鹃园:魁城印象(散文)
- 2012-02-20广州800年古村面临改造 13座明清祠堂或被保护性拆除
- 2011-11-10广州杨箕村改造停滞一年 上千村民要求回迁(图)
- 2011-07-19百余中国古城古镇古村将集中向世界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