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 南平频道> 南平新闻 > 正文

海峡两岸64所知名大学的70多位校长论“道”武夷

www.fjsen.com 2013-10-31 07:11   来源:闽北日报    我来说两句

关于大学的“三门课”——来自第四届海峡两岸(武夷山)大学校长论坛的报道

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右)与台湾的一位大学校长在论坛茶歇时开展交流。 (黄旭辉 摄)

□李向娟 龚祖雁

“一所名副其实的大学,必须是发源于本土的种子,开花并点缀知识城市。”

“大学要像灯塔,担当起社会精神文化的引领者,不管狂风暴雨,不管风云变幻,决不能随波逐流。”

“大学生要先做文化人,再做专业人,才会走得更远更好。”

10月26日至27日,一场火热的思想盛宴在武夷山举行。来自海峡两岸64所知名大学的70多名校长在第四届海峡两岸大学校长论坛上,交流治学智慧,探讨大学创新之道。

“必修课”:先教学生做文化人

“重科研、轻教学”,这是当前一些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研究型大学更需要重视本科教育。”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表示,“人才培养,特别是本科教育,绝对不能只作为大学存在的形式,而应该是一个核心”,否则,培养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就很难有“源头活水”。

今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率先发布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致力于培养厚重的本科人才。“要有厚度,多读书,本科生毕业时,脑袋里面装有至少20部历史经典著作,拓展分析问题、观察问题的历史视角。此外,还要有跨度,跨度体现为跨文化能力的培养。”

台湾新竹清华大学副校长刘容生认为,未来社会发展需要多面手的人才,也就是说,学生的通识教育要强,不仅了解工科理科知识,还要有人文素养。刘容生表示,通识教育是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最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因为厚德才能载物,也许所学专业知识还没毕业就过时了,但基本的人文素养却能受益一辈子。”

刘容生说,海峡两岸近期发生的一些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事件,一定程度上可归咎于一些大学培养出的人才缺乏基本的人文素养和起码的道德素养所造成的。“一些企业把假的东西做得跟真的差不多,这隐藏在科技下面的是企业家的道德问题。”对此,台湾联合大学系统校长曾志朗说:“用现代的科技去制造如此被污染的食物。这警示大学在培养人才时,要倡导中华文化中的诚实厚道等内涵。”

“选修课”:共享教育资源

对于不同大学,如何突破相互间的藩篱,让更多学子分享到知名大学优质的教育资源?

在台湾,大学系统是对不同特色大学的有机联结体,比如,台湾联合大学系统、台湾教育大学系统等。其中,由台湾交通大学、新竹清华大学、中央大学、阳明大学4所大学成立台湾联合大学系统,为学生跨校、跨领域共享教育资源提供了方便。

台湾联合大学系统校长曾志朗介绍,系统成员高校共享研究资源,建立跨校研究中心,打算5年内投入500亿元新台币建设脑科学研究中心等。“单一大学做不到的事,在大学系统里就变得轻而易举。”1996年至今,联合大学系统共邀请了1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来台,举办了42场演讲。

此外,一些海峡两岸的大学还通过网络平台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社会化共享。除台湾交通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4所大陆交通大学共建开放式在线教育平台之外,北京大学校长王恩哥告诉记者,该校首批全球网络公开课已于今年9月上线,希望通过网络平台,让更多的学子随时随地免费利用北大优质的教育资源。

“实验课”:做城市创新的引擎

针对目前一些大学排名评比盛行,学术多元价值与本质较难被重视,且学术成果多重视“国际发表”,欠缺内在动机等问题,一些与会的海峡两岸大学校长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科研应该从需求出发,透过新产品、新服务创造附加价值,为民众谋福祉,而非只是论文发表或专利申请而已。”台湾政治大学校长吴思华认为,大学是区域创新的引擎,而大学城应成为一个“未来城市的创新实验地”。他表示,一个城市能否吸引创意人才驻足,决定了产业的兴衰。因此,要尽快建立以大学为核心的区域创新系统,即大学与研究机构运用丰富的知识与人文资本,开放校园,引导本地成员参与,吸引外部资源投入,推动以大学为核心的都市创新发展计划,激发创意、创新与创业能量,塑造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创新系统。

“创新不能只停留在实验室,更要与地方合作,结合本地的人文脉络,融入社区进行生活实验,共同打造创意基地。”吴思华举例说,芬兰的赫尔辛基——维基生态城,就是这样一个大学完美镶嵌于知识城市中的例子,其既是生态城,也是芬兰的科学园区。

两岸院校共建网络教育平台

27日,记者从第四届海峡两岸大学校长论坛上获悉,由台湾交通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共同建构一个开放式在线教育平台——“ewant育网”(http://www.ewant.org),近期对外开课,课程包括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统计学等,全球华人都有机会随时随地地免费获取优质的教育资源。

2007年,台湾交通大学设立了第一个由大学主导的开放式课程网站,6年来总共推出近150门的全视频课程。2009年,台湾交通大学倡议成立岛内开放式课程联盟,目前台湾超过15%的大学参加这一联盟,成员达26个,总共提供超过1000门课程。

270名台湾教师入闽执教

27日,记者从第四届海峡两岸大学校长论坛上获悉,我省是最早招收台湾学生的省份,也是唯一享有自主对台招生政策的省份。2009年我省“闽台联合培养人才项目”实施以来,共有32所福建高校、53所台湾高校、185家台资企业参与,涉及70个本专科专业,来闽任教的台湾教师达270人,来闽任职的台湾教师达35人,办学规模达2.6万多人。目前,在闽高校就读的台湾学生有1299人,福建高校已累计招收台湾学生5183人。

北京大学校长王恩哥到访武夷学院

十月二十六日,北京大学王恩哥校长(中)等在武夷学院茶与食品学院体验茶制作过程。

10月26日上午,第四届海峡两岸大学校长论坛在武夷山召开,借着论坛的间歇,北京大学校长王恩哥院士、贵州大学校长郑强教授、福建省教育厅厅长鞠维强一行,在武夷学院党委书记何三保、校长李宝银陪同下,参观了武夷学院。

王恩哥校长一行察看了武夷学院的逸夫图书馆、艺术学院、茶与食品学院实验室。在茶与食品学院的茶叶加工与分析实验室考察过程中,王恩哥一行对茶的生产制作实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茶与食品学院院长李远华的指导下,王恩哥院士亲自体验了武夷岩茶的关键工序——手工摇青,博得在场人员的喝采。参观期间,王恩哥一行对武夷学院近年取得的成绩给予了肯定。

(龚祖雁 郑加财 文/摄)

东南大学学者来访 捎来院士问候

去年3 月12 日,本报第五版曾以《大师改图救古树 更将绿意播人间 》一文报道了 34 年前,我国建筑界泰斗级人物、东南大学齐康院士与老师杨廷宝在修改南平市第一干部招待所扩建图纸时候,挽救了一株本来要砍去的百年老树的故事。昨日,这株老树再度迎来了当年救命恩人齐康院士委托弟子何柯博士一行人带来的问候。

当时这篇文章曾在东南大学学报刊发,也在东南大学的校园“虎踞龙蟠BBS”上引发热烈讨论,数十年前的往事再度在齐康院士的记忆里鲜活起来,当他通过文章的报道得知这株老树在社会各界的关爱下,依旧生机勃勃,也十分欣慰。

近日,应南平市住建局的邀请,齐康院士领衔的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派出研究小组到闽北开展武夷特色古民居调研。出发之前,齐康院士就叮嘱他的学生何柯博士一行人到南平一定要去看看这棵老树的生长情况。昨日,何柯博士一行来到南平第一招待所,将在庭院中依旧生机盎然的老树的全貌与各个细节逐一拍照,他们说,当齐康院士看到这株老树时候一定会很高兴的。

责任编辑:陈颖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