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 南平频道> 南平新闻 > 正文

海峡两岸64所知名大学的70多位校长论“道”武夷

www.fjsen.com 2013-10-31 07:11   来源:闽北日报    我来说两句

关于大学的“三门课”——来自第四届海峡两岸(武夷山)大学校长论坛的报道

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右)与台湾的一位大学校长在论坛茶歇时开展交流。 (黄旭辉 摄)

□李向娟 龚祖雁

“一所名副其实的大学,必须是发源于本土的种子,开花并点缀知识城市。”

“大学要像灯塔,担当起社会精神文化的引领者,不管狂风暴雨,不管风云变幻,决不能随波逐流。”

“大学生要先做文化人,再做专业人,才会走得更远更好。”

10月26日至27日,一场火热的思想盛宴在武夷山举行。来自海峡两岸64所知名大学的70多名校长在第四届海峡两岸大学校长论坛上,交流治学智慧,探讨大学创新之道。

“必修课”:先教学生做文化人

“重科研、轻教学”,这是当前一些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研究型大学更需要重视本科教育。”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表示,“人才培养,特别是本科教育,绝对不能只作为大学存在的形式,而应该是一个核心”,否则,培养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就很难有“源头活水”。

今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率先发布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致力于培养厚重的本科人才。“要有厚度,多读书,本科生毕业时,脑袋里面装有至少20部历史经典著作,拓展分析问题、观察问题的历史视角。此外,还要有跨度,跨度体现为跨文化能力的培养。”

台湾新竹清华大学副校长刘容生认为,未来社会发展需要多面手的人才,也就是说,学生的通识教育要强,不仅了解工科理科知识,还要有人文素养。刘容生表示,通识教育是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最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因为厚德才能载物,也许所学专业知识还没毕业就过时了,但基本的人文素养却能受益一辈子。”

刘容生说,海峡两岸近期发生的一些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事件,一定程度上可归咎于一些大学培养出的人才缺乏基本的人文素养和起码的道德素养所造成的。“一些企业把假的东西做得跟真的差不多,这隐藏在科技下面的是企业家的道德问题。”对此,台湾联合大学系统校长曾志朗说:“用现代的科技去制造如此被污染的食物。这警示大学在培养人才时,要倡导中华文化中的诚实厚道等内涵。”

责任编辑:陈颖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