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稻花鱼”四季香飘武夷
原标题:让“稻花鱼”四季香飘武夷
一垄一垄的梯田,稻花鱼就成长于这良好生态环境
□本报记者 裴礼辉 李茜 文/摄
每年一入秋,仿佛总有个声音在提醒:趁新鲜吃稻花鱼了。虽然天天都能吃到鱼,可唯独这稻花鱼要赶点——过了今秋,可就要等来年了。
12日一大早,张树兴便将15公斤活蹦乱跳的稻花鱼,从岚谷运到九享农庄。“这段时间,每天都要运几百斤鱼进城。”张树兴笑着说。
在武夷山,入秋之后,便有许多餐馆、酒店挂出“稻花鱼”的招牌,也有许多载满人的车子开进吴屯、岚谷。“这段时间,每逢周末,因为吃鱼,车子把整条街都停满了。”吴屯乡政府的一名工作人员介绍。即便吃稻花鱼的时间已经持续了一个多月,但吴屯乡政府附近的餐馆、酒店仍然生意兴隆,没有提前预订还没座位。
改名带来的大效应
稻花鱼,其实就是在稻田里吃稻花长大的鲤鱼。
武夷山北部山区山高水冷,当地村民有在稻田里放养鲤鱼的传统。除了清炖,村民还将大鲤鱼通过腌制、蒸煮,焙干制作成“鲤鱼干”,醇香味美。
传说汉武帝祭祀武夷君时,供奉的就是此鱼的前身——武夷高山鲤鱼干。据考证,稻花鱼起源于北宋初期,当地山民就开始生产制作了。武夷山(原崇安)建县后,历代县衙都选用“田鲤干”作为进献宫廷的贡品,并且多次受到嘉奖和好评,至今已有上千年悠久历史。
在吴屯乡,有许多被当地农民称作“斗笠丘、眉毛丘、蛤蟆一跳过三丘”的梯田,因海拔高、地势落差大,不要说农业机械化,连用畜力耕作都很困难。这些原先谁都不爱整的碎田块,如今成了养殖稻花鱼的抢手田。当地农民化劣势为优势,闯出了一条新型生态农业的致富路,实现稻鱼共生互利,既保护了生态资源,生产出的稻谷和鲜鲤鱼还带来了可观利润。
如今,整个吴屯乡有超过1.1万亩稻田养着稻花鱼。随着知名度的提升,稻花鱼的价格也在上涨。今年新鲜稻花鱼每公斤至少卖50元,鱼干的价格则是新鲜鱼的6倍以上。
“几年前,根本卖不出什么好价格,基本上自产自用,少量用来招待亲朋好友。”吴屯乡后乾稻花鱼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左廷坤说,在2007年以前,鲜鱼最高每公斤才12元,鱼干每公斤也才100元。
2007年是个分水岭。那年,从省旅游局到后乾村担任村支书的江涌,给鲤鱼起了一个很“生态”的名字——稻花鱼。之所以取这个名字,江涌解释说,鲤鱼只吃稻花和小虫、养鲤鱼的田不能施化肥打农药。
2007年9月,武夷稻花鱼干第一次在“9·8”贸洽会和“旅博会”上亮相。鲤鱼绿色环保的养殖方式和传统的秘制方法,吸引了参展商的眼球,后乾村民精心准备的样品一上展柜,就被分享得一干二净。一连参加了好几场这样的盛会,“稻花鱼”越来越得到市场的认可。
- 2013-05-01宁化安远2万亩稻田放养生态稻花鱼
- 2010-09-30农民在捕捞稻花鱼
- 2010-09-17武夷山吴屯乡稻花鱼 “9•8”投洽会上出风头
- 2010-04-22闽北山区后乾村发展“稻花鱼” 带动乡村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