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南平频道 > 南平政务 > 正文

南平国土局用心绘制“数字南平”服务绿色发展

2013-05-03 22:26:27 邱游惠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吴泓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数字城市”是以地理空间框架为定位基准,集成城市自然、社会、经济、人文等综合信息,基于网络基础设施实现城市信息的广泛共享。它代表了城市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是推动整个国家信息化的重要手段。

2006 年,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开展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目前全国地级市数字城市建设累计达到311个,其中158个数字城市已经建成,新启动100多个数字县域建设和3个智慧城市建设试点。数字城市的蓬勃开展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011年,“数字南平”是我省继“数字莆田”和“数字泉州”后启动的城市。

数据共享 大势所趋

“建高楼,打好地基是关键。”昨日,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李榕介绍说,建 “数字城市”,建好“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是最基础的工作,它既是城市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也是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基本组成部分。

“过去我市没有一个权威、规范、统一的地理空间框架,花了不少冤枉钱,吃了不少亏。”李榕说,早期一些建设项目的测绘工作缺乏唯一性,规划设计、土地征迁和项目建设采用不同的空间标准数据或图纸操作,结果造成一些工程对接不匹配,不得不重新测绘和整改,极大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在2010年的“6.18”洪灾中,我市因无法及时提供受灾点、重建点的大比例尺清晰地图,不能及时为政府决策提供有效服务。市国土资源局意识到,不能再做“1+1+…=0”的无用功,打破各部门的数据壁垒、实现共享共赢迫在眉睫。

市国土资源局关于建设数字南平地理空间框架的想法,引起了市政府的重视。2011年9月,“数字南平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获得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批准立项,由市国土资源局与市信息化局牵头实施。

学习借鉴 开拓思路

数字南平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内容包括四部分37项具体任务。“我们构建了独立的机房网络环境、高配置的软硬件设备,提供安全、稳定的地理信息服务;成立专门机构,配备人员,负责平台的更新维护。”市国土资源局地理信息管理中心负责人吴杰魁如是说。

2011年12月,数字南平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正式启动。按照计划,2013年8月预验收,同年12月竣工验收,时间紧、任务重。

市国土资源局、市信息化局与项目技术支撑单位——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编制了《数字南平地理空间框架项目设计书》(征求意见稿),并多次召开征求意见座谈会,进一步完善项目设计书。 2012年3月,项目组一行10人在原市长助理罗涛、省测绘地理信息局总工程师简灿良的带领下,前往山东省国土资源厅、东营市国土资源局等部门学习考察,在“顶层设计”方面开拓思路。在城市展示方面,则增加了南平城区10平方公里三维景观模型生产。

经过积极争取,我市获得300万元数字城市建设专项经费补助,为项目建设筹集了第一批启动资金。随后,又争取到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省测绘地理信息局等有关部门给予的相关配套资金。


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

数字南平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已初步建成3套数据库,分别部署在局域网环境、政务信息网和政务外网测试运行。

只要点击市国土资源局网站,进入“天地图·南平”公众版平台,就可根据需求查找感兴趣地点电子地图中所在位置及周边相关地标,并可以切换至影像图、晕渲图,而附近街道、楼房、青山绿水,三维立体呈现,形象逼真。

据了解,这个项目建成后,我市将拥有从1:100万到1:500等不同尺度的数据,既包括大范围的中小比例尺数据,也有城区范围的大比例尺数据;还能通过南平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提供在线的地理信息,形成即需即取的地理信息数据服务超市,并将广泛应用在各行各业。

“这是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李榕不无自豪地说。的确,数字南平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对推动武夷新区发展建设,将我市打造成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增强城市集聚辐射功能和综合竞争力意义非凡。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