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向“新” 产业向“绿”——建瓯以绿为底绘就农业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来源:东南网 | 作者: | 时间:2025-11-04

图为建瓯将玉米秸秆加工后,销往省内外牛羊养殖基地,让秸秆变废为宝。 池雪喻/摄

东南网11月4日讯(通讯员 魏剑生 杨静民)给农业生产减“肥”、减药,秸秆综合利用率更高,地膜得到全生物降解……建瓯的农业生产更“干净清爽”。近年来,建瓯市创新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能和发展高效生态循环农业的‘五节一循环’技术集成模式,不断提高农业的含“新”量、含“绿”量、含“金”量,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带来澎湃增长动力,推动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加快转变。

“秸”尽其用 经济生态效益双丰收

“据研究,在玉米一生中,果穗生长时间仅占约四分之一。其生物量的40%转化为秸秆,25%~30%的氮、20%的磷存在于秸秆。可以说,农业的产物一半在籽实,一半在秸秆。”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林陈强说。

秸秆是名副其实的另一半农业。近年来,在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的技术支持之下,建瓯集成了玉米秸秆收储模式、玉米秸秆饲料化利用和玉米秸秆过腹形成的牛羊粪进行有机肥生产等技术,将玉米秸秆的大量产出与周围养殖场对饲料的需求高效链接,形成一条玉米秸秆综合利用的完整循环链。

秸秆综合利用,不仅仅是增收……在东游镇渡潭村玉米秸秆粉碎加工厂,50多岁的村民冯永明中气十足,一边与同伴麻利地将三轮车上的玉米秸秆拨至粉碎机入口,一边试图压过机器声,用大嗓门给笔者算了一笔账:“种了10多年的玉米,这几年玉米秸秆也能卖钱。17亩的地,仅玉米秸秆去年进账5000多元,真是变废为宝!”

在建瓯市东源生态牧业有限公司的养牛场,一排又一排横向排列的养殖棚映入眼帘。这里饲养着1200头的荷斯坦奶牛,在夏天一头牛一天要消耗40公斤饲料,在冬天则要消耗50公斤。“玉米秸秆等组成的饲料经奶牛消耗后,排出的粪便可进行堆肥化,形成的有机肥富含纤维,一方面可铺在牛棚,成为奶牛的‘床铺’,另一方面还能售给农户,成为农田的肥料。”建瓯市东源生态牧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杨招雄说。

“我们通过实施玉米秸秆等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秸秆露天焚烧现象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同时,农作物秸秆粉碎还田肥料化利用提升了农田肥力,并形成了玉米秸秆粉碎加工饲料化利用的产业。”建瓯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魏德军说,“十四五”期间,建瓯投入资金1000万元,切实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推进规模养殖场设施标准化升级改造9家,投入资金5620万元,实现规模养殖场粪污就地或异地消纳和资源化综合利用;加大商品有机肥、秸秆还田、绿肥种植等有机养分替代力度,推广应用有机肥达到13.5万亩以上;开展以“三新”集成技术模式田间试验示范推广,提高有机肥的使用比例,到2025年底,水肥一体化应用面积达到7万亩以上,年化肥使用量比上年下降3%左右。

科技赋能 污染防控开辟新路径

除了注重高效资源利用和减少药、肥使用外,建瓯重点发展节能、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整县推进畜禽粪污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从6年前养鸭开始,我就知道养殖污水不能直排入溪,因此在鸭场里修了三级沉淀池。”房道镇上庠村养鸭大户魏建明说,去年,在镇里指导下,他还在鸭场里搞了雨污分离,拿到了政府2000元奖励。不仅如此,镇里的乡村振兴公司还购置了专业吸污车,只要魏建明一个电话,吸污车就会到他的鸭场里作业。

“得益于南平市‘生态体检’共享平台,我们对高阳溪流域开展全面排查,及时指导20家养鸭场和36家压榨笋加工点完善纳污管网、实施雨污分流,并配套建设粪污收集塘和压榨废水收集池等措施,实现源头截污,避免废水直排河道。”房道镇党委书记叶南春说,同时,镇里还专门召开鸭场规范养殖表彰大会,对完成雨污分流、清污分流改造的养殖户给予奖励,形成示范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