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差异中发现共鸣 在传统中激活当代
——访北京外国语大学非洲学院外籍专家伊斯曼
在朱子学与全球文明对话大会暨第四届考亭论坛期间,一名来自索马里的学者用中文阐述着朱子的教育思想与非洲传统教育的异同。作为北京外国语大学非洲学院外籍专家,伊斯曼以其独特的跨文化视角,为朱子学的当代价值注入了新的诠释。
伊斯曼认为,人类社会当下面临着文明冲突加剧、生态危机凸显等诸多挑战,朱子理学提供了独特的东方智慧。
“朱子理学主张人性本善,但强调需要通过修身以复归本然之性;同时倡导通过格物致知,即探究事物原理来获得真知与智慧。”伊斯曼特别指出,“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核心概念,不仅是中华传统伦理的根基,也对解决当代道德危机具有启发意义。在全球治理层面,朱子文化所倡导的“天下为公”“协和万邦”思想,与倡导尊重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全球文明倡议”高度契合。
作为非洲裔学者,伊斯曼致力于推动中非文明对话。在本次大会的“文明交流互鉴与朱子学青年对话”分论坛上,他尝试将朱子的教育思想与非洲传统教育进行比较和对话,探讨两者在目标、方法、制度与价值上的共鸣与差异,进而思考其对当代教育与中非文化交流的启示。
“朱子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以理为本,以德为先’,强调通过教育培养‘君子之才’;而非洲传统教育则注重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强调对长辈的尊重、对群体的忠诚、对自然的敬畏等。”伊斯曼发现,尽管两种教育体系在方法和制度上各有特色,但在道德教育和社会责任方面具有高度共鸣。
“两者的共同点在于都把道德教育置于核心位置,都强调个人修养必须服务于群体和社会。”伊斯曼认为,这种比较不仅能深化对教育本质的理解,也能为中非文化交流提供思想资源。“在全球化与多元文化并存的今天,朱子的教育思想与非洲传统教育的对话展现出一种跨越时空的价值——教育的目的是塑造完整的人格与和谐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