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走进武夷茶研习社,体验茶百戏技法。
10月15日清晨,武夷山九曲溪畔,浙江省诸暨市海亮外国语学校160余名小学生踏上岩骨花香漫游道,开展“武夷宝藏”实践活动。
走在崎岖的山路上,路旁依山形地势种植的茶树郁郁葱葱,错落有致,与两侧丹崖相映成趣。环顾四周,九座山峰围绕,犹如九条游龙,山中九龙涧蜿蜒曲折,十分适宜茶树生长。
“山水与茶香交融,我忽然理解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意义。”11岁的鲍蓁桐第一次来到武夷山,她俯身轻嗅茶叶清新的气息、伸手触摸树干上的青苔,在温热的茶汤里感悟书本上的哲理。
“武夷山是丹霞地貌,群山环抱,符合‘上者生烂石’的条件。”五年级学生胡雨萱边观察六株古茶树,边记录“岩韵”的由来。
从母树大红袍的状元传说,到武夷岩茶的制作技艺;从武夷精舍的理学文脉,到武夷宫的宋风古韵;从天游峰景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到印象大红袍的山水视听盛宴……同学们惊叹连连,怀揣着好奇的目光,留下一路欢声笑语。
作为全国唯一既是双世遗又是国家公园的城市,武夷山正以国际化服务为抓手,持续完善对外参访点外文解说常态化协作机制。在武夷宫春秋馆,学生们研读中英双语对照解说牌,驻足800余年的宋桂树下,遥想朱子讲学的场景。
“课本上说‘活态遗产’,今天终于触摸到了。”来自浙江绍兴的钱宇晨与小伙伴一起,化身“小小外文解说员”,尝试用英语、日语、西班牙语等不同语言讲述武夷山历史文化故事。
绘制武夷山岩骨花香漫游道生态地图;寻找光倒刺鲃、红嘴蓝鹊、南方红豆杉等动植物;辨别茶叶香气、滋味,用武夷茶亲手调制纯天然的奶茶;进行武夷山文化主题绘画、征文活动……为期三天的活动落地武夷山海亮实践教育营地,既有在地文化体验,也有生态认知提升,让青少年在“行走的课堂”中探寻“武夷宝藏”。
“学生们在沉浸互动的过程中,能加深对武夷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也增强口语交流能力,引导学生成为文化的传播者。”带队老师蒋玉凌告诉记者,情境实践让自然山水变成最灵动的课堂,语言不再是课本上的符号,而是连接古今的声波。
据了解,武夷山海亮实践教育营地自去年3月运营以来,已接待实践教育活动170余批次,逾5万人次。在闽北地区构建优质“实践教育+”校外育人场景,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记者 张筱惜 通讯员 邱俊杰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