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在南平市浦城县富岭镇殿下村,“三稻”统筹馆田间展示区的“福稻”彩稻田。黄杰敏 摄
东南网8月18日讯(通讯员 黄杰敏 吴曼琳 文/摄)8月17日,南平市浦城县富岭镇殿下村的“三稻”统筹馆田间展示区,一片五彩斑斓的“福稻”彩稻田吸引了众多目光。微风拂过,稻浪翻滚,仿佛一幅绚丽的田园画卷,诉说着这个小山村独特的“稻文化”故事。
殿下村,作为当地知名的“稻香福地”和规模种粮产区,有着悠久的种粮历史。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村里就积极开展“改溪整田”,提升农田质量,并推广机械化耕作,逐步走上规模化、科学化种粮之路。2001年,省里送来的机耕船,更是对村里坚持种粮模式的肯定,如今这艘机耕船陈列在“三稻”统筹展示馆内,成为了村里发展历程的见证者。
8月17日,在南平市浦城县富岭镇殿下村,“三稻”统筹馆田间展示区景色别具一格。黄杰敏 摄
近年来,殿下村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以文塑旅、以文促旅,将“稻文化”作为核心,做大做强文旅文章。除了彩稻田,村里的会客厅、展示馆以及“徐氏三贤”纪念馆等,都成为了吸引游客的文化亮点。游客们不仅能欣赏到美丽的田园风光,还能深入了解浦城大米的种植历史、生产过程以及独特的农耕文化。
8月17日,在南平市浦城县富岭镇殿下村,“三稻”统筹馆田间展示区景色别具一格。黄杰敏 摄
在发展文旅的同时,殿下村不忘夯实“稻产业”基础。村党支部牵头领办多个专业合作社,将村里的稻田、茶山及撂荒地重新优化组合,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让村民以土地、资金、劳动力入股,参与种植和管理。这样一来,不仅实现了村集体和村民的双增收,还让村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得到了充分利用。水稻种植大户季祖平介绍,村里的田地根据不同条件种植了水稻、糯谷、油菜、荸荠等作物,做到了“田尽其用”。
8月17日,在南平市浦城县富岭镇殿下村,“三稻”统筹馆田间展示区景色别具一格。黄杰敏 摄
为了提高种粮效益,殿下村还积极引入科技力量,以“稻科技”赋能农业生产。村里的综合农事服务中心,为水稻及相关农业生产提供“育—种—管—收—储”一体化、全流程的专业服务。从大型收割机到用于飞播、飞防的无人机,一系列现代化农机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了人工投入。同时,在农技专家的指导下,村里不断探索再生稻、稻鱼共生等新型种植模式,进一步提升了土地的产出效益。
8月17日,在南平市浦城县富岭镇殿下村,“三稻”统筹馆田间展示区景色别具一格。黄杰敏 摄
据了解,2024年殿下村村集体收入超过5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2.8万元 。产业的发展不仅带来了经济收入的增长,还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回乡创业,为村子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今的殿下村,正以“稻文化”为引领,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