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6月10日讯(通讯员 林传仁)一直沿用的学校规章制度,进行了“需求”修订;长期不变的做法,得到了“妥当”更新;137个项目课题,组织了九次推进深化,并有相当的成果;学校、教师、学生的负担减轻了,教育教学效能却得到提高。2024年,邵武市高考上线率达74.69%,高出全省均值17个百分点……
高考前后,笔者走进邵武的多所中小学校,感受到现代教育的满满新气象。
这新气象,是邵武市承接福建省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的任务一年多来,对照改革的总体要求和相关任务,通过“项目”引领(即“1+N”的项目管理模式,“1”指各校必选的“学校文化品质提升项目”,“N”为各校自主申报的特色项目),交好改革“答卷”的结果。
启思想,确定“项目”
“开始,我们对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就是一头雾水,不知从何着手。经过市教育局领导和局股室人员,特别是邵武特邀的首席顾问方华多次、反复引导后,我们逐步深化了对改革的认识,明确了改革方向和思路。我们的改革目标,就是要积极探索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路径和有效举措,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创建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治理新机制……”邵武六中校长聂永松说,“基于此,我们找出自己学校的短板和问题所在,承担起中学改革实验校的任务,并确定了推进学校文化品质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创新家校社协同育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等多个改革项目。”
作为综合改革实验校的邵武六中,一开始也有思想抵触和不知怎么改革的问题。通过有效宣导,校领导班子的疑虑消除了,自觉地学习相关政策,对接改革要求,理清改革思路,成立了改革领导小组,从而顺畅地确定了结合自身学校实际的改革“项目”。
“通过多次的思想碰撞,消除了我们一度存在的改革会增加负担和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错误思想认识,并找到了改革的路径。我们对照改革的目标和要求,提出了自己的项目课题,并将相关的工作有机地融入其中。”共识形成,改革的动力产生后,邵武六中分校确定了《回归生命立场》主题的“家校社协同育人”项目,推出了教师“全员共育”做法,每个老师都有管理班级的任务,每个党员挂一个班作为“思政领航员”,协助班主任做好教务、班级管理和家校沟通,参与排座位、家访及解决家长投诉和家长与班主任之间的矛盾等事务。
“通过市局领导和专家们的启发引导,我们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我们按照改革的要求,积极行动,抓好落实,专门成立了改革领导小组,确定了项目课题和负责人。”东关小学校长何成忠说,“‘柿树文化’建设,在我们学校已行之有年,也有成果。但通过专家们的启发引导,我们觉得有必要对‘柿树文化’进行有效梳理、整合完善和提升,形成‘柿之品’、‘柿之慧’、‘柿之健’、‘柿之美’、‘柿之行’等促进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我们还确定了‘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校本课程体系建设’项目研究,目前这一项目正在积极有效推进之中”。
这次改革,前期普遍存在着怕改和不知如何改,甚至错误认为改革会增加负担和不利于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问题。邵武市教育局决策层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在正式启动省级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任务之前,便从思想引导着手,通过绩效考评、学校文化、课程改革、家校社协同育人等主题会议、研讨交流,以及开展针对性调研等形式,统一思想认识,明确改革方向和目标任务。
他们花了6个月时间,几乎动用了局里所有股室,对照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议题目标要求,深入学校,找改革方向和需要改革的痛点、难点、热点,谋划改革方案和改革项目。通过思想碰撞和“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几次“反复”,最后确定了通过“项目”引领交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答卷”的思路,即“1+N”的项目管理模式。“1”指各校必选的“学校文化品质提升项目”,“N”为各校自主申报的特色项目,主要包括思政一体化、探索现代学校制度改革、教育评价管理变革、家校社协同育人、校本教研与科研、教师队伍“四位一体”(选、培、评、用)建设、深化素养导向的课堂改革、品牌阅读活动、数智赋能提质战略、深化城乡一体化办学等10方面内容,重点是文化品质提升、深化素养导向的课堂改革、城乡一体化办学和家校社协同育人等4方面,形成了‘1+N’项目引领的多元化推进模式。如今,包括2所实验校(邵武六中、昭阳小学)和30所项目校在内的学校,都认领了“1”的“学校文化品质提升项目”任务,“N”个项目课题由学校对照10个方面内容(重点是4个方面的内容),经审慎评估后确定,一校往往有多个项目,全市课题数达137个。
在项目落实的过程中,邵武做到“学校文化品质提升工程”这个“1”的基础性与“一校多品”这个“N”的特色性并举、2所学校示范引领与30所项目校动态进阶相结合、资源统筹与均衡赋以并行、规范与创新双轨并行专家引领与梯队培养同步、课题驱动与成果转化融合、多维展示树品牌等7个维度共同推进。如此推进,真正做到了科学、系统、务实、高效。
“在省级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上,我们按照顶层设计、系统推进、分步实施的思路,构建‘1+N’项目引领的多元化推进模式,系统性、多维度推进改革实践;在推进‘1+N’项目引领的过程中,坚持以融促改、以改促减、以减增效,始终处于‘动态’,即边实践,边总结,边完善,知行合一,实现减负增效和教育高质量发展。”市教育局局长叶良水说,“为有力有效地推进‘1+N’项目引领工作的落实,我们专门出台了《邵武市省级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印发了文化品质提升、深化素养导向的课堂改革、城乡一体化办学和家校社协同育人等4个重点项目的实施方案,明确了管理目标、‘1+N’管理机制、‘1+N’项目内容、管理流程和保障措施,每个项目均有一位市教育局分管领导和责任股室挂项目,从而确保了我们的改革目标清晰、任务具体、落实有抓手。”
导方法,推进“项目”
“成功的教育改革需在不增加过度负担的前提下,通过调整工作方法来实现。实验区的理解与实施需从高维度出发,全面考虑教育主管、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等服务对象的需求。提倡将改革理念融入日常办学,运用创新思维与策略,具体化实施路径,以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此外,资源分配、政策理解、有效沟通、资源整合及政策杠杆的运用是促进学校发展与改革的关键,最终目标是提高教育质量,满足各方期望。我们要通过项目实践与反思,共同提升教育管理能力。”在一次次的项目分类指导和推进工作中,邵武市省级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首席顾问方华都能发现许多亮点做法和存在的问题,并“抖”出很多精辟论述,“工作中面对的挑战与劳累是难以避免的,但解决问题的核心在于勇敢接受挑战,要通过调整心态和方法可以有效应对。同时,实验区建设旨在全面服务教育,要避免形式主义,有效利用政策杠杆以及通过实际行动实现教育实质改进的重要性。”
为扎实推进改革,邵武市教育局全力以赴,讲求科学,有效施策,切实做好诊断、辅导和引领督导工作。他们组织校长、改革参与人员,进行专题学习、研讨和征求改革意见;组织优秀校长、骨干教师赴内蒙古康巴什、浙江海盐、江苏南通等外地学习先进经验,嫁接“立学课堂”思维训练模式,构建“生态+文化”双基因育人体系;专门聘请了华东师大、深圳市立言教育研究院、福建师大等专家团队“蹲点把脉”,每月开展“阶段汇报+追问教研”活动。方华顾问已是第九轮10次到邵武各相关学校开展项目分类指导和推进工作。各级各类专家,已入校诊断40多次,较好地理清了改革思路,明晰了项目落实办法,2所实验校和32所项目校的137 个项目课题,都在有序有效地向前推进。
作为综合改革实验校的昭阳小学,在经过多次专项辅导后完成全方位“充电”,全体教师达成共识,明确思路,办法层出不穷。学校积极响应“减负增效”的现代教育理念,自下而上地组织教师参与规章制度和考核评价体系的修订,共收集到老师建言23条,目前已有4条成功落地实施。优化放学排路队值守安排,将原班主任必须全程参与值守改为由当天最后一节课的任课教师负责,减轻了班主任的工作负担,提升了教师全方位地参与到教育管理队伍当中的履职责任感;调整教案撰写要求,原规定入职5年内需撰写详案,教龄达20年的教师写简案,现为入职3年内的教师撰写详案,其他教师可使用电子版教案,考评重点侧重于教师对教案的修改以及课后反思上;简化了每周升国旗时的班级展示程序,采用自愿申报的方式,并将其与班级管理考评相结合;改以往硬性划分一、二、三等教学常规检查的做法,为根据实际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通过多次辅导,曾经“一头雾水”的邵武六中校领导班子,“心中有数”。他们将长时间“束之高阁”的学校章程、考评考绩办法以及相关制度规定找出来重新审视,并对照国家相关政策进行了修订,从文本到实操层面都夯实了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将“五育融合”的教育要求体现在办学理念、目标、措施等各个方面。现在,他们的教育评价体系,不仅体现在教学成绩,更包括“五育融合”。
去年初,熙春小学确定的深化素养导向的课堂改革项目《精微课堂》。如何推进这一项目?方华顾问数次到校数次开出“诊断书”,给出推进方案。现在,《精微课堂》通过将目标准、情境真、教法活、学法灵、评价优,将教育教学目标精准到每个小孩,让每位学生参与学习,参与互动,爱听课,爱讨论,爱发言。有效的辅导,还让熙春小学在多方面收获不少。他们主动主“认领”了“家校社协同育人”改革项目《新父母课堂》。《新父母课堂》,已准备了《屏幕时代重塑孩子自控力》《非暴力沟通》等40多个课题,已上20多堂课。在“家校社协同育人”项目方面,通过边学习边推进,熙春小学的《新父母》改革项目,从早期动员家长参与难度大、人数少,并从由学校主导主抓到由家委会主导活动,活动地点也“变化多”,每次的参与的家长人数都达到50多人。去年以来,三(1)班张武家长,参与《新父母》学习后,读书打卡,形成以自身自觉阅读影响孩子成长的习惯。在深化“城乡一体化”办学项目方向,他们送课到卫闽小学,互派教师到校上课(进城跟班2教师、下乡支教2教师),并做好示范教学。
通过多次辅导和提升,通泰小学成功开展了《述欣课堂》项目。这一项目,突出让学生在述中学,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特别强调在课堂当中要“述”和“欣”,需要让孩子在课堂中情感是投入的,过程的兴奋的,思维是活跃的,通过表达、对话、质疑、补充、思辨这样的文化下构建一种学习知识,锻炼能力、提升素养,培育品格。2024年他们承接了10多场省、地、市的教研活动,所有外校老师用我校学生上课后都对学生思维活跃、灵动大胆的课堂表现给予高度的评价。一位名师何捷老师在他们学校上了《自相矛盾》这一课。何捷老师觉得那个班大部分同学会学习、敢表达,会表达,还现场问了孩子们:今天上课的同学是不是各班优秀的学生集中在一起的。“孩子自信地告诉他们都是同一个班的同学”,课后何捷老师对学生赞赏有加,这些评价都是对述欣讲堂成果的肯定。
重实效,成就“项目”
“六中分校,一度存在背空书包、仪容不整、早上七点半还有学生在校内走栏放肆吃早餐的懒、散、乱的问题,现在消失了,并且形成了主动向老师问好的良好氛围!”说到改革的成效,六中分校老师和家长们都会有许多感慨。
在实施家校社协同育人改革中,六中分校与家委会及家长充分沟通,开展了校规校纪整治。去年9月初开学初,他们组织校规学习考试,有20多名学生校规考试三次才过关;他们与家长共同推出了“家庭手机协议”,前不久又与邵武市妇幼保健院的心理医生签订了合作协议;他们激活家校互动机制,改一学期一次家长会为月月有家校互动活动,家长培训会、家长圆桌会、亲子运动会、义买义卖、家长开放日,频度大,次数多,效果好。校长黄剑军还经家长们上了《教育合伙人》第一堂课。六中分校的校风变好了,成绩有明显提高,从居后跃为前列。
在这次改革实践中,邵武市不务虚,重实效,“1+N”项目多元化推进模式,每个项目都力争做实做出成效。对标检视,通过一年多的改革推进,邵武取得了多个方面的成效,文化品质提升、深化素养导向的课堂改革、家校社“教联体”协同育人的生态重构和城乡共同体破解均衡难题等4个重点“项目”的成效,更为明显。
在文化品质提升项目方面,每所学校都有任务,都有亮点,都有成果。
邵武二实小实施了“启元教育文化”项目课题,从基础、拓展、探究三个维度出发,构建五育融合的 “启元课程体系”,培育现代小君子。他们基于学生的兴趣,开设以“九季社团课程”(启蒙季、健康季、创新季、阅读季、实践季、劳动季、英语季、艺术季、毕业季)为核心的探究型课程。启元文化,强势助力教育教学发展。邵武二实小的130多名教师,有校聘和非师范类教师近一半,都能较好的适应各自的教育教学岗位,邓江帆、李依依等多名新入职教师已经成为闽北、省上都叫得响的“名师”。去年以来,邵武二实小合唱团、田径选手、男女足球队、趣味运动队等夺得邵武第一,代表邵武参加南平赛区选拔赛获奖;太极、树叶吹奏、花样跳绳、鼓号队、编程、机器人等项目,同样表现不凡,或摘金夺银,或在表演上赢好评……
在深化素养导向的课堂改革中,成果同样丰硕。实验小学实施的 AI 与教学相融合项目课题,是一个数字赋能教育教学的成功案例。学校专门成立数字信息中心,鼓励 40 岁以下青年教师积极投身数字教学实践。经过一年多的不懈推进,学校已成闽北 AI 赋能教育的标杆。全校100 余名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美术、劳动、思政等多学科一线教师(含 40 岁以下),都能够熟练运用“文心一言”、“豆包”、“deepseek” 等主流大模型软件于教学实践中,通过 AI 大模型技术,实现教学情境中文字与动态音频、可视化图像及虚拟场景的智能联动,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多模态交互体验,让课堂教学更具直观性与沉浸感。该校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显著提升,1位学生参与航天发射场采访,其“红领巾小建言”还在今年全国 “两会” 议题中引发讨论,受到央视及各大重要媒体的关注与报道。此外,项目的负责人,受邀为南平市教科院开展专题讲座,并应邀为闽北县级教育局及学校开展授课与讲座,分享宝贵经验,为区域教育数字化发展贡献力量。
在家校社“教联体”协同育人的生态重构方面,有效推进了“五育并举”,家长和社会资源较好地导入了教育。
去年9月,邵武六中与家长和有关部门达成协议,在水北镇龙斗村建“无人机操作”实训基地,30多名无人机训练队,每次都是满员,都是满满的体验感,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助力了学习学业,上学年七年级生物考试全市第一。学生创作的《如何实现空心菜自由》获省星赛一等奖,《小玉米大世界》获得南平市一等奖。原来周三周六上午的无人机训练,八年级(7)班张歆予原来经常请假,自从去年初改成到龙斗后,从不落下一次,技能迅速提高,去年底还先后参加了南平省赛并在“飞向北京飞向太空”中国青少年无人机赛事上获三等奖。
在城乡共同体破解均衡难题方面,有力地推进了农村小学办学的小而优、精、美、特。邵武出台了小规模学校管理专门《手册》,农村校普遍根据各自学校的情况和特别之处,调整了作息时间,傍晚放学,中午1点半上课,长短课。地处拿口镇区的邵武三中,种植课程不只40分钟,做到充分融在“田野课堂”。
实验中学与沿山中学集团校携手实施“委托制办学”,系统性地将基于“小组合作+分层教学”的分层融合教学法推广至沿中,通过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轻松愉快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从而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从中获得显著的益处。沿中的英语成绩跃升至农村地区第二名。
和平小学,与实小新天地分校结成共同体后,实现城乡互动互补,和平五年级6学生加入新天地分校五(1)班。城里学生赶墟,每人五块钱采买,中午同吃一桌饭。新天地分校老师上课教学,和平老师随堂听。城乡互动,两校都有很多很大的收获。经新天地分校的老师指导,和平小学参与导游实践的学生更加自信,姿势、表达、形象都变好了,50名学生有30名能够“胜任”古镇导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