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本网原创 > 正文
太阳山下的烽火记忆——访百岁地下交通员赖玉英
www.fjsen.com 2025-08-06 15:36:37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8月6日讯(本网记者 陈艳 肖练冰 通讯员 王沛夫)2025年7月,闽北山乡暑气蒸腾。在建阳区书坊乡花园岭村,记者见到了百岁老地下交通员赖玉英。她正俯身清理屋前杂草,动作缓慢,却异常稳当。当记者问起那段尘封的过往,老人眼神矍铄,仿佛穿透了八十载的岁月风烟,重新看见了太阳山上那个在恐惧与信念中穿行的年轻自己。

1925年出生的赖玉英,15岁投身革命。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福建省委机关迁驻太阳山,她家因地理位置成为关键地下交通站。年轻的她承担会务安排、接待同志、后勤保障等危险工作,常掩护游击队员夜间休整开会。

太阳山下的战斗

“那是抓壮丁那会儿,我们一家人就躲到山里……”赖玉英回忆道。当时游击队们躲藏在太阳上附近的山坳里,白天开展游击战,夜晚休整。赖玉英的主要任务是为穿梭于山林的游击队员提供坚实的后方支撑。地下工作意味着时刻与危险相伴,赖玉英反复念叨一个词:“偷偷摸摸”。

碰上雨天,浑身湿透的游击队员需要她组织妇女们“把换下的衣服,拿来洗拿来烤”;物资极度匮乏,她常常需要“偷偷摸摸把米拿给他们吃”,为饥肠辘辘的战士送去救命的口粮;有时战士们在“半夜三更”摸黑而来,只为吃上一口热饭——“他们饿得难过来我们家里吃饭”,老人满脸心疼地回忆道;情报传递更要万分小心,部队夜里下山来交通站开会,她便悄悄做好准备,往往“整个村子就两三户人知道”。

那时,国民党部队时常进山“清剿”,制造白色恐怖,稍有不慎便是灭顶之灾。有一次,国民党反动派的人摸进了游击队驻地,放哨的游击队员不幸被国民党部队杀害。“大家都知道是国民党派人来了,我们就隐藏起来,里面两三个村庄都烧了,国民党烧掉的!”赖玉英痛心地说起瓦溪、龙际下等附近村庄的惨剧。

最惊险的一次,游击队员被围堵在附近村庄的一座庙里,于是就躲到菩萨后面,乡亲们急中生智用农村晒谷的大竹筛子挡住藏身处。搜查的国民党兵脚步声近在咫尺,筛子后是屏住的呼吸和狂跳的心脏。万幸,筛子未被移开,队员们逃过一劫。小小的筛子,成了隔绝生死的屏障。赖玉英虽未亲历现场,但如今回忆起来语气中仍充满了后怕。

白色恐怖弥漫的年代,交通站的工作不仅琐碎,更时刻与死神擦肩。面对记者“怕不怕”的追问,她回答得干脆:“我很怕啊,但我就希望能帮助我们的共产党。”支撑她在恐惧中一次次完成任务的,是对“好日子”的朴素渴望:“我就希望早一点解放,解放了我们就熬出头了……解放了我们就没有东西可怕了。”

永不褪色的信仰

岁月的长河冲刷了太多细节。记者询问她的具体出生年份,老人眼神略显茫然,摆摆手:“哪一年出生我都不知道了。”然而,当话题转向“入党时间”,她的回答斩钉截铁,没有半分犹豫:“57年!”她语气坚定:“入党这不会忘记的!”

当被问及为何为革命出生入死多年却直到1957年才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她的话语朴素而真挚:“以前不知道怎么入党,只知道党很重要。”这份信仰贯穿了她的一生,历经八十余载风雨,依然炽热滚烫。村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即便年过期颐,老人依然坚持每年亲自向党组织交纳党费。“党员要交党费,党员怎么能不交党费呢?”老人朴素的话语里,是对党员身份的无比珍视和自觉。

如今,赖玉英的生活归于山村特有的宁静。在村中的长者食堂用餐,在礼堂与老友闲聊,做些力所能及的清洁,构成了她晚年的日常。“现在的生活好过了,过去我们是很苦的……怕抓壮丁,怕国民党……现在赚一块钱就得一块钱,日子也好过了……年轻人要珍惜啊!”老人语重心长地向记者感慨道。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赖玉英是书坊乡目前在世的唯一一位革命五老人员,她的故事也是千千万万无名英雄的缩影。他们未曾站立于聚光灯下,却在最黑暗的角落,用单薄的身躯传递情报、输送物资、守护火种。这位百岁老人的烽火记忆,是和平年代最珍贵的回响,时刻提醒我们铭记历史,珍视当下,守护来之不易的安宁与繁荣。

责任编辑:王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