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始于“链式”突围。依托资源与工业基础,邵武直面短板,紧盯氟聚合物等四大系列,通过“一把手”招商、产业链招商,吸引上海三爱富、深圳新宙邦等龙头企业,四氟乙烯、六氟丙烯等关键项目相继落地,短短数年,便串联起从无机氟化物到高附加值含氟聚合物的完整产业链。
十数公里外,邵武市公铁港多式联运综合物流园近日建设正酣,7大功能区与2条铁路专用线雏形已现,预计6月部分区域将投入试运营。
“目前,萤石仓储区对接的几家企业正着手入园工作,园区将一站式解决物业、金融、运输等难题。”邵武市公铁物流有限公司经理江小维表示。
物流园位于邵武两大核心经济引擎——金塘工业园(氟化工)与经济开发区(竹产业)之间。据介绍,这是闽北首个“公铁水多式联运+仓储+供应链+大宗商品贸易+物流产业集聚”平台,服务半径达150公里。
“等项目建成使用,萤石矿等原料运输将告别大卡车散运模式,运输效能将实现质的飞跃。”江小维说。
邵武的竹产业、氟化工产业,已然成为产业版图上的“高峰”。放眼南平全市,目前已打造出“一只鸡”“一根竹”“一瓶水”“一座山”“一片叶”等生态优势产业“高峰”。
而“高峰”并非平地起,要在“高原”上培育。近年来,在南平市统一部署下,各县(市、区)亦立足资源特色,有各自的“五个一”生态优势产业,成为“高原”,并勇攀产业“高峰”。
顺昌的杉木产业,就是从“高原”走向“高峰”的典型例子。
自20世纪60年代起,顺昌洋口国有林场的科研人员扎根深山,六十载接力攻关,成功构建杉木第4代完整育种群体,让中国杉木育种领跑全球。
但顺昌没有止步于“卖原木”,而是向产业“微笑曲线”的两端不断攀登,开拓更多应用场景。
顺昌中山东路街角,矗立着全国首个杉木结构城市综合体——东安驿。走进二楼的“来读书吧”,孩子们正捧着绘本席地而坐。
“我们通过窑干、脱脂改性等技术,攻克了杉木易结疤、柔韧性差等难题,施工碳排放量远低于钢筋混凝土建筑。”项目负责人游建明说。
如今,50余座以顺昌杉木为主材的现代建筑已在福州、厦门、海口等地落成,成为当地的生态地标。
何以领先
改革创新释放动能
转型升级,除了用好优势资源,还要创新发展。
地处山区,科创要素较为匮乏、高端人才短缺是共性问题,如何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上闯出新路?
南平在全省首创绿色产业创新服务平台,将有限资源精准投向关键领域,围绕“四链融合”打造“数字大脑”,打响了向创新要动能的攻坚战。
近日,在南平市绿创服务中心的巨幅屏幕上,八大重点产业的“创新链图谱”实时跳动,企业技术堵点、人才需求、资金需求等信息一目了然。
“以前找专家要四处托关系,如今一‘下单’,问题就有了解决方向。”去年7月,邵武市兴达竹业总经理吴敏达通过绿创平台,提交了结构工程竹防霉技术需求,不久便对接上中国林科院、南京林业大学、武夷学院组成的专家团队,难题还升级为南平市科技计划项目。
吴敏达表示,专家的讲解让他豁然开朗:“现有的防霉技术各有弊端,例如,高温高压法成本高,表面涂料法效果不持久。而‘竹材组分定向拆分脱除技术’,能去除竹材的易霉变物质,再把防霉、阻燃药剂注入竹子细胞壁,给竹子来个‘内外大升级’,这思路可行!”
改革创新不仅发生在生产车间,还发生在山林之中。
在顺昌县洋口国有林场,8米高的杉木母树直指苍穹。在这里,生态价值亦被重新定义。
2018年,顺昌依托县国有林场,借鉴商业银行的做法,搭建了全国首家“森林生态银行”。
多年来,这一机制改革盘活了生态资源,不断释放林业发展活力。2024年底,顺昌县首笔林票市场化交易落地,升升木业以123.78万元认购3宗杉木林票,林票可继承、可质押、可转让。
2020年,顺昌又创新开发了“一元碳汇”项目:以1元10千克的价格向社会销售碳汇,交易资金直接惠及脱贫村。随着全国碳市场扩容,这片“绿色银行”的生态价值还将持续增加。
机制创新,还要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优惠。
在光泽县华桥乡华祥食品有限公司脱骨鸡爪生产车间内,数十台自动脱骨设备飞速运转,工人们熟练地称重、包装脱骨鸡爪。
据介绍,近年来,脱骨鸡爪市场方兴未艾,行业规模高达三四百亿元。圣农集团和陆恒集团决定帮助光泽等多个山区县各乡镇引进设备,量身定制专用的自动脱骨设备,建设乡镇级脱骨鸡爪加工厂、村级脱骨鸡爪加工车间。
针对山区乡镇建厂的难题,“龙头带动、乡(镇)企共建”的模式应运而生。2024年初,李坊乡、华桥乡率先试点,陆恒集团指导乡政府建设厂房,并负责采购原料、生产管理、销售产品。乡政府贷款购买自动脱骨设备,圣农集团创始人傅光明予以担保,并提供日常生产所需的流动资金。
华桥乡官屯村村民黎小红是村企联建受益者:“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每月工资3000到5000元,工作环境很好,还能照顾到家里的老人孩子,比在外打工强多了。”
“乡村振兴需要产业带动,所以我们的‘民企带村’不直接帮扶一家一户,而是组团式带动乡镇办厂。”傅光明说。
今年,800台自动脱骨设备将投入使用,预计2026年剩余的200台设备满负荷生产,届时将带动4000多人就业、1万多人常住光泽,年产能预计达6万吨,实现产值30亿元。
绿创平台的数据流、森林生态银行的碳汇量、村企联建的就业账……共同汇聚成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动能。
蜿蜒富屯溪,见证了山城之变,也证明了山区发展没有捷径,深耕优势、改革创新是破局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