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木村正山小种 东南网记者 张梦媛 摄
东南网4月20日讯(本网记者 肖练冰 卢金福)浸润在春雨中的武夷山雾气朦胧,别具一番景色。“春雨贵如油。”武夷山桐木村村民杨定斌望着酥雨感叹道,“现在可是采茶的好时节。”
杨定斌家有二十多亩的茶园,如今正是采茶的高峰期。“雨一停就要开始采茶了。”清明前采正山小种,清明后采金骏眉,谷雨小赤甘,立夏大赤甘,一直到小满都是属于高山茶的采摘旺季。
茶叶萎凋
“我们桐木村的茶鲜爽甘甜,自带山场气息。”据他介绍,所谓的“山场气息”也叫地域香,“一个地方一个环境,不同环境种出的茶也不同。”
这里平均海拔900米,昼夜温差大,十分利于茶树生长。年平均气温约12-13摄氏度,茶叶味美鲜爽,耐泡程度高。桐木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为茶树创造了极佳的生长环境,被誉为“世界上最生态的茶山”。
茶叶发酵 东南网记者 肖练冰 摄
在桐木村,一片茶叶从茶农手里摘下,要经过萎凋、揉捻、发酵、烘干等一系列制作工艺,才能变成茶桌上鲜爽甘甜的一道滋味。而这样的传统制作工艺,需要在传统木制“青楼”中完成。
江骏发是正山小种第24代传承人,在桐木村土生土长的他在“青楼”干了半辈子。“青楼”里被熏黑的木板承载着他的青春与他对正山小种传统工艺的坚守。
“要制作传统的正山小种一定要在‘青楼’完成,通过在地下燃烧松木,利用松烟在这座三层木楼里不断循环,让茶叶熏焙上淡淡的烟香,从而影响到茶叶的口感,使其入口更为顺畅。”据江骏发介绍,“这样传统的制作工艺需要耗费人力物力,尤其是在温度和时间的掌控上,需要制作者有丰富的经验。”他认为,如今机械制茶虽具创新性,但工艺仍然需要改进。
为将正山小种传统制作工艺传承下去,江骏发动员自己儿子也加入进来。“不能让老祖宗的传统工艺在我们这里丢了。”
在青楼熏烘茶叶 东南网记者 肖练冰 摄
《中国茶经》记载,“桐木之内,方为正山”,而小种是指在桐木关内有性繁育的小叶奇种茶。正山小种是世界红茶的鼻祖,诞生于明隆庆二年。公元1604年,荷兰商人把“正山小种红茶”带入欧洲,正山小种红茶自此走出国门、风靡欧美。2005年,金骏眉红茶在桐门村诞生,填补了国内高端红茶的市场空白,再次引领全球红茶的消费热潮,推动了全国红茶市场复苏,带动我国红茶产业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