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4月11日讯(通讯员 黄一林 陈少坤)勒石立碑,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石碑是重要的文化遗产,是了解历史的珍贵资料。在建瓯市铁井栏-紫芝街历史文化街区里,那些穿越历史长河保留下来的石碑,记录了这座千年古城曾发生的那些故事尤为珍贵。
为申报建瓯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深入挖掘建瓯市历史文化底蕴,近日,建瓯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心对现有历史遗存开展深入调研,发现建安书院一石碑,重现了清朝道光年间魏占篱独资重建建溪书院事迹。
石碑规制古朴大方,碑首有祥云等精美浮雕纹饰。碑身平整,碑文清晰可现。碑文中见:道光四年(1824年)建宁府知府陈俊千撰文,“建安东屯村绅士魏公占篱慨然请独任其事……独资重修建溪书院。”等记录,碑文史料进一步佐证魏占篱先生慷慨独资捐建建安书院,为后世所传颂。碑文中的“东屯村绅士魏公占篱”具体又是谁呢?
魏占篱,字南村,号云波,东峰村人,生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母亲早年去世。少年时期父亲病亡,对继母极为孝顺。为人性情耿直,慷慨好施。
清道光四年(1824年),建安建溪书院年久失修,知府陈俊千、建安知县包干臣召集地方士绅商议捐资,魏占篱独资承担,耗白银2593两,并亲自督工,逾年告竣。道光四年十二月十一日,清庭降旨,封魏占篱为朝议大夫。道光年间,他还捐资重建府学大成殿和东峰紫芝书院。每逢丰收年,他就捐资购粮千石,贮入义仓,如遇歉收年景 , 他就先行开义仓平祟,救济平民。他还筹资兴建了东峰月岭塔,重修东峰漈下桥官坝及官沟(长达六华里,可引水灌田1050亩)、设义山三处(作为贫民或异乡人死后埋葬地)、设义渡二处(为乡人和来往客商提供方便)、创办社庙二处、打深井三处(即直街、巷头、门里三处),并整治了险滩一处。
延平(今南平)附近蚺蛇险滩,层岩壁立,水流湍忽,有怪石阻碍航道,屡有覆舟,为三十六滩之最。魏占篱筹资募工,炸毁险滩怪礁,整治了水道,使翻船事件大减,深得来往行旅崇敬。
魏占篱热爱公益事业,闻名遐迩,博得好评。经府县呈报,得以廪贡生出任兴化府学教授(官职),后出任长乐训道。
魏占篱死后,县里将他与知府陈俊千合建一祠,叫陈魏德爱祠,位于建瓯豪栋街(今教师进修学校内)。
石碑连接着几代人的记忆,见证着世事变迁,记录着独属于建瓯铁井栏紫芝街的古城印记。历经两个世纪,它把一切沧桑与美好尽收眼底。这方石碑对于我们研究当时的历史环境、古书院研究等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相关负责人将对文物进行就地保护,让石碑不再遭受风化影响。
下一步,建瓯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心将联合市文保中心等单位持续开展对石碑等文物的保护与研究工作。传承历史文脉,焕发文物活力,全力以赴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