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阳:活字雕版见证千年文脉传承

来源:东南网 | 作者: | 时间:2025-04-08

东南网4月8日讯(通讯员 徐国忠 宁宇 江洁 张少杰)建阳是宋代三大雕版印刷中心之一,建本文化传承有序,特别是在雕版和木活字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历代工匠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建本雕版印刷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夏仔勇通过复原元代转轮排字法,与建本雕版印刷技艺、木活字有机交融,实现了宋代、元代、清代印刷术的一次跨时空对话。

“李氏重修族谱”的活字雕版 江洁 摄

在夏仔勇的千荷堂工作室,只见他轻转轮盘,一个个不足2厘米见方的木活字依序精准归入格槽。

“这种检字盘是用平水韵来排序,一人检字,一人读稿,让检字的人很容易就捡到这种同韵的字。”夏仔勇说,他复原的是元代王祯《农书》记载的“转轮排字法”,灵感来自他珍藏的一套“清代木活字版框及字库”,这也是建阳首次发现此类实物。

“我们建本的刀法跟浙本、蜀本刻的字体是不同的。我们的刀法是直接下刀,把这个字直接刻出来,把边缘刻掉。”夏仔勇认为,这些木活字为典型的宋体字,刻工精巧,具有建本式字体雕刻刀法的特征。

“第一次看到这里不但有字丁,还带有版框,而且版框中心的鱼尾是个花鱼尾,非常漂亮。这都是比较难得一见的。”区建本协会会长余贤伟说。

夏仔勇正将木活字依序精准归入格槽 张少杰 摄

这块版框高28厘米,宽39厘米,中部刻印有“李氏重修族谱”“陇西堂”字样,配套了保存较为完好的4000多枚字丁,属于清代建州民间坊刻,具有较高的收藏和研究价值。在摆印书页时,把需要的单字挑出来,排列在版框内,印完后再将字丁拆出,循环使用。

“据记载,在明中期的时候,刘氏慎独斋曾经也用木活字摆印过书籍,但是我们现在没有找到这个相关的这个实物。”余贤伟介绍。

雕版与活字是中国印刷史上的技术革新,而这块小小雕版和活字将建本雕版印刷技艺与活字印刷术融合运用,创新编排、刻印方式,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更是建本雕版印刷技艺传承千年的历史见证。

“到了清代,建阳的雕版印刷业就衰微了,很多的书坊转向活字摆印族谱,出现了‘书坊谱局’。这些木活字可能是清晚期用于摆印族谱的,可以算是建本范畴。”余贤伟说。

守正创新,赓续文脉。唤醒这4000多枚沉睡百年的木活字,让建本文化从古籍、雕版中走入市井烟火,也成为新一代匠人的使命。  

如今,夏仔勇计划推出研学体验项目,让公众亲手操作转轮盘、刷印建本,让古老技艺融入现代生活。“我们到时候会把建本雕版与活字进行图文结合,做成研学体验的项目,让大家在王祯盘里面找出这个活字,填出这首诗,让大家体验到建本捡字、刷印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