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武:农业资源“共享”,种田轻松“赚钱”

来源:东南网 | 作者: | 时间:2025-04-07

东南网4月7日讯(通讯员 林传仁 练晓娟)4月3日,气温回升,邵武市拿口镇肖坊村的烟苗育棚(烟苗繁育集中区),可插300多亩稻田的早稻秧苗长得齐整壮实、绿油一片,只待适宜天气便下田机插,村民马乾荣进棚为早稻秧苗做通风、放水等“调温”措施。

在邵武,烟苗育棚被普遍用来育早稻秧苗,让农业现代基础设施资源得到“共享”,利于促进早稻的种植。

“6个工人,便可在烟苗育棚里育好我们家210多亩早稻机插稻秧!而在稻田里则需3亩地,包括打田、作畦、砍竹子和插竹子、覆膜等复杂工序,需60个工近万元(1个工至少160元)!在棚里育秧,还能管护便利、生长期短(少五六天)、苗齐苗壮……”马乾荣说,“2022年,在村干部的鼓励和指导下,我便‘学’着用烟苗棚育早稻秧。因免费使用,轻松有钱赚,种植早稻的面积也有所增加!”

邵武市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市),又是全省城市化率最高的一座城市,农村劳动力奇缺。邵武注重打通不同部门和行业之间的“围墙”,发挥好现代农业设施和农业机械的资源“共享”作用,护航包括粮食在内的农业生产。去年,邵武市农业农村局和市烟草局还联合下发了推进烟稻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共建共享基础设施、强化耕地保护等“五个一体化”措施,促进现代农业资源实现“共享”,共同投入50余万元完成对101个共享“烟苗(稻秧)”大棚的建设和改造。邵武市的所有烟苗育棚资产归村集体所有,在激励种植早稻政策的背景下,大棚繁育完烟苗后便免费提供给早稻种植大户育稻秧;邵武有4万多亩水田推行的是“烟后稻”轮作模式,烤烟、水稻种植大户“合二为一”,烤烟房自然成为“烤谷房”和“储谷房”;通过全面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和扶持壮大农机服务组织后,邵武现有16家大型农机专业合作社,拥有旋耕机、植保无人驾驶航空器、联合收割机、谷物(粮食)干燥机等数十种机具五千余台。这些农机完全实现了在水稻、烤烟及经济作物等各个方面的资源“共享”“自由切换“,作业总面积达80余万亩。用于烟草种植的起垄机,充当了耕地的“主力军”作用。覆膜机、施肥机等烟叶生产“专业”机,在水稻及大豆、玉米、芋头等的种植过程充分发挥作用。沿山镇百樵村种植大户欧兴龙,每年种烟百余亩、稻五六百亩,6个烤房,烤完烟烘稻谷(还要花钱租六七个烤房);稻谷一时卖不掉便放在烤房里,到现在烤房里还存放着不少稻谷。

“当下,机耕、机收、机插、无人机防的亩单价,比纯人工作业分别低200元、200元、180元和30元。邵武的农机具和现代农业设施,在烟稻、稻经等各个方面实现了资源‘共享’,极大地减轻了种田的劳动强度,减少了种田的成本,让种田变得既轻松又有钱赚,让农业比较效益得到较大提高。”邵武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谢承亮说,“由于邵武现代农业生产意识强,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4.2%,其中机耕率99.85%、机收率98.99%。连续多年,邵武的早稻种植面积为闽北十县(市、区)最大,今年落实种植面积破3.5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