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肥养沃土,唤醒“沉睡”地力——万亩耕地实现产量跃升

来源:东南网 | 作者: | 时间:2025-04-07

东南网4月7日讯(通讯员 图/文 徐裕)阳春三月花如海,万物复苏象更新。在浦城县仙阳镇管九村的示范田里,成片的苕子、紫云英等绿肥作物长势喜人,预示着农地整田将迎来翻耕热潮,千亩示范农田传来耕地地力提升的“喜讯”。

苕子长势喜人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础上,仙阳镇推广绿肥种植技术,扩宽作业面积,起垄田地、飞播撒苕子种子。待其成熟后,翻耕压碎埋入土壤,苕子便能“化作春泥”,回归耕地,滋养土壤,成为田间的“营养师”。化作绿肥后,苕子能增加土壤中的氮、磷、钾有机质和各种微量元素,提升土壤肥力,让耕地焕发新生,实现农作物产量跨越式增长,为农业可持续生态种植发展提供了新样板。

“目前在管九村示范田种植的苕子是光叶品种,种植面积达到2000亩。根据农技专家的现场测产验收,实测苕子的亩产量超过3000公斤以上。”浦城县农业农村局农发中心吴倩说,苕子耐寒耐旱,对土壤要求不高,有生长快、产量高的特点。今年是苕子作为绿肥在浦城种植的第一年,相较紫云英等绿肥品种更容易种植,而且肥效更高。当前,部分地块苕子尚未进入生长高峰期,预计半月后,鲜草产量将增长10%。

苕子测产

绿肥养土,农田更“绿”。苕子绿肥栽培时长期覆盖地面,有效抑制杂草生长,大大降低了农民劳作和除草成本,“以草治草”的方式改变了以往清耕除草的模式。此外,光叶苕子草层厚度大,能增加地表覆盖度,遮阳保墒,极大减少了水土流失,避免雨水对土壤表层的冲刷,提升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日前,管九村的村民们正在有序割除已经成熟的苕子,为再生稻种植做好准备。种植户李大爷告诉笔者:“以前靠化肥‘硬撑’,地越种越‘馋’,现在苕子翻压后,土壤疏松了,固氮效果更好了,还能减少病虫害,让种植的水稻根系更发达。”绿肥技术让“瘦田”变“肥田”,守住了耕地红线,为粮食安全筑牢了“耕”基,更擦亮了绿色农业的底色。

绿肥产量的提升对农业发展具有多重意义。“绿肥能改善土壤结构、培土增肥,为农作物生长创造良好条件,有助于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减少化肥使用量,降低农业面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此外,绿肥种植还能促进农业生态循环,实现用地与养地的‘双向奔赴’,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吴倩说。

“自2023年入选‘全国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县’以来,浦城县成功构建了以‘绿肥种植+秸秆还田+科学施肥’为核心的生态循环农业体系。”浦城县农业农村局农发中心主任林建文说,通过国家绿肥体系专家团队技术支持,全县耕地地力平均提升15%,化肥施用量减少10%~20%。

据悉,2024年底,浦城统筹资金51万元,全县种植3万亩苕子植物,主要集中于仙阳镇、九牧镇、濠村乡。除种植苕子外,浦城县还有种植其他绿肥作物,仙阳浦下村的紫云英、莲塘山桥村的油菜,致力于用生态绿肥“养”出高产田,助力农田提质增效,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接下来,浦城县将继续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战略目标,积极组织地区对绿肥种植进行持续推广和技术创新,促进浦城万亩耕地实现产量的跃升,让浦城地更有“韧性”和“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