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4月1日讯(通讯员 汤振坤)青石板路蜿蜒向前,斑驳砖墙镌刻时光,光泽县崇仁古街的烟火气里飘荡着绵延百年的中药香。近日,这座以明清建筑为骨、建昌帮中药文化为魂的古街,在崇仁镇政府的推动下,通过招募大学生创业团队入驻,以“老场景+新业态”的融合模式,实现了传统街巷的活化新生。乡愁记忆、政策赋能与文化创新交织,让古街在保留原生态生活的同时,迸发出年轻活力。
乡愁招引,让旧时光成为“创业热土”
崇仁古街的改造始终以“修旧如旧”为原则。街角的老茶馆、檐下的竹匾晾晒、街坊四邻的寒暄声,这些古街烟火气得以保留。镇政府特邀原住民担任“古街顾问”,确保修缮不破坏生活肌理。正是这份“原汁原味”,吸引了外出的大学生团队返乡扎根。
“小时候跟着爷爷在古街的中医馆抓药,空气里都是当归、陈皮的香味。”武陵堂创始人、返乡大学生陈佳琪回忆起过去,依旧难掩兴奋。这名“00后”在得知古街招募创业团队后,放弃了一线城市的就业机会,毅然返乡,将传统针灸技艺与现代养生理念结合,打造出“古法艾灸”特色项目,古街巷弄再次中药飘香。
在古街,像她这样的返乡大学生占创业团队的70%,老商铺的算盘声、街坊的吆喝声,成了他们割舍不下的创业理由。
政策招引,让年轻人“轻装上阵”
年轻人回来了,如何让他们留得安心、留有信心,也是崇仁镇政府一直思考的问题。为破解古街“空铺率高、业态单一、存活率低”的难题,政府多次与大学生创业团队面对面交流。在了解大家的顾虑后,针对性推出“青创无忧”政策包。
“创业基地为团队购置除生产资料外的基础实施,返乡团队接近‘零成本’创业,解决团队启动资金不足的问题;‘一站式服务’绿色通道,为团队办理工商、税务登记和变更、营业执照和经营许可证办理等提供支持和指导,简化项目落地期的程序性问题;入驻团队三年内可免除场地租金,一年人才公寓使用权及2人用餐免费,解决项目孵化期的过渡性问题。” 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负责人、崇仁镇党委副书记邹斌介绍道。
政策支持下,7个大学生创业团队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执照办理,半个月内实现项目进驻,政府以诚意满满的“轻创”模式重构大学生“青创”空间。
文化招引,让传统与现代“共生共荣”
为了确保新生业态能够与古街文化交融发展,崇仁镇政府明确划定文化红线——所有新业态必须围绕福建古文明、明清古街、建昌帮等文化“破题”,通过“老店新作”让传统焕发现代生命力。在政府的命题下,创业团队各显神通,有的联合本地老药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创新业态,亦或从典籍、技艺、民俗中寻找灵感,形成“一店一主题”的特色格局。
“草本堂”即是率先完成“命题转化”的项目之一。“作为一家中药茶饮馆,我们以《崇仁药膳录》中‘四时饮方’为基础,将黄精、茯苓、陈皮等20余味药材融入奶茶,推出‘春醒茉莉参茶’‘秋润雪梨川贝露’等季节限定款。”该项目负责人高凌旭介绍道。如今,游客捧着中药茶饮漫步古街的场景,正成为当地社交媒体上的热门打卡画面。
如今,崇仁古街日均客流量突破5000人次,周末的汉服馆、簪花体验、古陶展人潮涌动,原住民与“归乡创客”共享古街发展红利。原住民龚婶笑称:“以前街上静得能听见脚步声,现在我家祖传的‘八珍糕’配方被大学生做成伴手礼,一天能卖上百盒!”
“下一步,我们将扩大古街‘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规模,推出‘传统技艺传承人+大学生’结对计划。”崇仁镇党委书记高丽萍表示,“我们要证明,老街巷不是农村的包袱,而是能用年轻思维重新定义的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