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城万安乡大游村:以“郊野”生态为底 引人流增效益

来源:东南网 | 作者: | 时间:2025-03-21

东南网3月21日讯(通讯员 马啟燕 柯聪 何周超)3月18日清晨,薄雾尚未散尽,浦城县万安乡大游村的郊野公园停车场内却已停了不少来游玩的车辆。不远处,游客沿着溪畔的亲水慢道悠然漫步,晨光透过古树,洒在刻有“庭院美”字样的标栏上,折射出一幅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新画卷。

沿着新修的亲水慢道前行,南浦溪流水的潺潺声与古树的沙沙声交织成韵。村民吴阿姨挽着袖子,在溪边清洗着刚从自家菜园摘下的青菜。“过去这边野草丛生,生活垃圾随处可见。如今,这里山青水绿,成了城里人最爱的‘天然氧吧’。”她笑着说,大游村有如此大的变化,要从10年前说起。

大游生态风光 浦城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2014年,大游村立足乡村生态优势,沿南浦溪天然景观带建设了大游郊野公园。2019年,大游村被列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以此为契机,大游村深入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围绕“林相美、河道美、田园美、村貌美、庭院美、乡风美”的“六美”建设目标,积极推动乡村建设工作,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近年来,随着文旅融合成为新趋势,大游村以党建为引领,以“郊野”生态为底色,融入文化元素,不断创新机制,打造农文旅深度融合的城郊旅游特色村,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是乡村旅游的“网红打卡地”。

“2023年,村里建成‘四好公路’及大桥,并沿线安装路灯、种植银杏,打造出这条长达千米、畅通安全、整洁舒适的景观路,直通大游郊野公园。沿着河岸,村里投资建成1400多米长的慢道,周边建设观光凉亭、休闲步道、旅游公厕、停车场等基础设施配套,形成独具特色的乡村生态旅游‘风景线’。”大游村党支部书记陈相东表示,这些生态投入和公共服务建设看似效益不太显著,实则为乡村旅游打下了深厚基础。

午后,大游村外婆家小院飘出阵阵茶香。80后返乡青年刘明通正在教游客围炉煮茶。“传统节日文化与现代围炉煮茶相结合,这里一下成为网红店。”他翻出手机相册说:“今年妇女节举办的‘茶宴’,吸引了300多人参与,当天座位全部爆满,收入有5000元左右。”

外婆家小院 浦城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外婆家小院外布置的休闲餐桌、水上秋千、流行标语,成为游客拍照的“标配”。伴着古典韵律,身穿汉服的姑娘们乘坐特色竹筏,在水上开启一场别样“论道”。带着孩子的游客来到古树林,感受着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在这里,大人可以在风景中寻找到心灵的恬静,孩子能在泥土间发现‘野趣’,非常适合亲子游。”来自浙江的游客陈女士说。

“大游村以发展城郊旅游产业为主攻方向,依托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的优势,持续利用乡村振兴专项资金和‘三乡人’资源,引进社会资本,开设茶室、农家乐、民宿等新业态。”陈相东说,这不仅为游客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务,还为村民提供自主创业和就近就业的机会,促进村财、村民双增收。

游客体检草莓采摘 浦城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傍晚时分,游客们提着装满草莓的篮子走出采摘园,脸上洋溢的欢快笑容比篮中的草莓还要甜美。“采摘园内种植草莓10余亩,亩产草莓5000斤左右,亩均纯收入5万元左右。每年,采摘园内需用工200余人,也帮助村里许多人增收。”大游草莓采摘园负责人封军笑着说,今年周末来大游游客明显增加,有时一天就有40多人来采摘,日销售草莓可达300斤。

大游村通过“村集体+公司+农户”模式,建成3个高标准大棚,以流转出租的方式,增加村民收入的同时,每年为村财增收9万余元。为方便管理,村里通过“村委会+合作社+村民监督小组”合作,成立乡村振兴理事会,共同对采摘园的运营、开发、销售等进行监督管理,园内按季节种植各种水果,满足游客四季采摘需求。

夜色渐浓,想要回城关的游客已坐上了车,回程仅几分钟的路程;而预定了民宿的游客,则正对着满桌乡村特色美食大快朵颐……“随着文旅融合深入推进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各配套产业逐步形成,游客数量持续攀升。今年以来,已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4倍多,旅游综合收入持续增加。”陈相东说,接下来,大游村将进一步探索文化融入旅游的新模式,为游客带来差异化、个性化体验,让“流量”变“留量”,以农文旅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