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赓续 薪火相传”2024闽台书院文化交流活动现场 张威 摄
东南网12月31日讯(通讯员 江洁 张威 刘剑锋)曾经的建阳“书肆林立”,如今的建阳“书舍比邻”。近年来,建阳区持续推进“书香建阳”建设,阅读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底色与强劲动力。千年古县,在文化氤氲中正焕发着新彩。
12月28日,建阳区考亭书院迎来了十多位来自台湾书院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在这场以“文脉赓续 薪火相传”为主题的2024闽台书院文化交流活动中探寻书院文脉,共促两岸书院文化融合发展。
“当你进到这个朱熹最后讲学的地方,就能感受到他对中国文化,尤其是理学的推广是非常的壮观。”台湾阳明书院院长温明正感慨地说,“考亭书院本身就是两岸交流的一个基地,它已经把古时候的传统和现代科技的推广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了,我觉得这是我们考亭书院现在非常大的一个特色。”
书院作为中华文化历史渊源的见证,承载着两岸同胞共同的人文情怀,是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而千年古县建阳始终牢记嘱托,赓续历史文脉,不断推动书院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以此为依托,建设“书香建阳”,推广全民阅读。
今年9月,建阳区再添一张文化新名片——《“建本之乡”全民阅读体系构建项目》入选中宣部“2023-2024年度全民阅读优秀项目”,这也是2022年该项目设立以来,福建省首个获此殊荣的项目。
学生们在书吧学习 江洁 摄
建阳区委宣传部副部长何华珍表示:“建阳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我们书香建阳建设提供了充沛的内容供给。书吧的建设为我区推广全民阅读搭建了坚实的基础与平台。我们再以多元化的活动为载体,将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不断向深向远发展。”
建阳自古崇文尚读之风浓厚,前有程门立雪主人公游酢“只恐儿孙不读书”,后有理学家朱熹的“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南宋时期,闽北书院占全闽书院52%,堪称古代版的“大学城”;抗战期间暨南大学在建阳因陋就简,坚持办学,建阳城内琅琅书声从未间断。时至今日的建阳,书香盈满城。
“朱子读书法不仅是一种读书方法,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它强调读书与个人修养的结合。”冬日暖阳下,在潭阳书舍·花海公益书吧内建阳区优秀传统文化特派员、领读者张鸿正在与大家就《朱子读书法》进行分享交流,共同探讨阅读过程中的感悟和理解。
区全民阅读促进会常务理事赖云洲介绍:“像这样的读书分享活动平均每个月至少20场,大家对书吧开展的各种活动都非常欢迎。”
潭阳书舍·花海公益书吧 刘剑锋 摄
在建阳,“城市10分钟书吧圈”已基本形成,打通了全民阅读“经络”,激活了城市“读书基因”。一月一讲的《近思录》导读系列讲座,面向全社会开放,邀请国内研究《近思录》专家授课,让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得更加深远,让崇文尚读之风代代延续。
“《近思录》导读系列讲座进一步增进了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敬畏,更加坚定了我要潜下心来把优秀传统文化转化成现实的思想引领力的决心,让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落实落地是我的下一步目标。”讲座的忠实听众、建阳区委党校常务副校长邱行州说。
考亭书院的“朱子书房”内,读者们与“朱子AI数智人”跨越时空“对话”,将“阅读+科技”结合,这种“互动式”“沉浸式”的体验,让朱子文化“新”起来、“活”起来。
何华珍介绍:“我区在夯实书院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正在多维度打造一个书香满溢、活力充沛的阅读之城。朱子书房、寒泉精舍等文化新阵地的打造,就是我们传承优秀文化、创新阅读推广模式的一种探索。”
推动全民阅读,建阳步履不停。在满城皆是“爱书人”的建阳,热心阅读推广的社会力量也在不断汇聚、生长。在“共建共享,自助互助,公益成长”的理念下,参与书吧共建的志愿者数量已突破至千人。沁入城市烟火里的馥郁书香,绵延于千年古邑建阳的历史文脉,也走向“书香建阳”持之以恒耕耘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