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志创新,不竭的动力源泉
在光泽县止马镇仁厚村,“鱼米之乡”的梦想照进现实。秋收时节,走进光泽县联农农业专业合作社,只见“稻在水中长、鱼绕稻间游”。优质稻新品种“福香占”穗大粒多,鲤鱼品种“福瑞鲤2号”鲜活肥美。
这是近年来当地大力发展的稻花鱼米生态种养模式。
2016年,“80后”周建仁带着建设鱼米之乡的梦想,回到老家仁厚村,创办联农合作社,计划发展稻田养鱼产业。稻田养鱼源自传统农业智慧,通过在同一块稻田既种稻又养鱼,实现共生互补。
彼时的周建仁还是个农业“小白”,既不懂得种稻,又不懂得养鱼。合作社初创时,稻渔综合种养102亩,销售收入仅21万元。
科技特派员带来了创新解法。2018年,省农科院数字农业研究所与仁厚村、光泽县联农合作社签署共建稻渔综合种养科技示范基地合作协议,组织国家、省、市、县、乡五级科技机构专家,开展科技特派员集团服务。
引进优质新品种、建设可视化监测系统、构建稻渔综合种养网络认养系统……在科技特派员的支持下,周建仁不仅解决了稻鱼品质与产量难题,还打通了市场。2020年至2023年,联农合作社年销售额从441万元增长到632万元,年均增长14.4%。眼下,他正围绕稻花鱼打造生态产品区域品牌,发展观光、休闲、体验等新业态。
科技特派员制度发端于福建,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亲自指导、总结提升、倡导推进的一项重要的农村工作机制。20多年来,科技服务团队扎根乡村一线,奔忙于田间地头,让科技之花绽放于沃野山川。
从脱贫攻坚主战场,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舞台,改革创新始终是福建秉持的“法宝”。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新制度、新机制,不断求解新问题,应对新情况——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福建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支持政策,全方位引才、育才、用才。驻村第一书记、科技特派员、乡村振兴指导员、金融助理员、台湾乡建乡创人才等,构成了乡村人才矩阵,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近日,省委农办出台指导意见,提出通过构建孵化成长平台、拓宽创新创业领域、落实项目资金支持等措施,鼓励、支持和引导更多“新农人”投身乡村振兴,力争每年新增“新农人”6万人以上。
乡村治理,村民是主角。为解决村民主体缺位、管理量化难等乡村治理难题,福建在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文明培育等领域引入积分制,辅以相应物质与精神激励,以量化管理调动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积极性,凝聚乡村振兴强大合力。
农业品牌是农业竞争力的核心标志。近年来,福建创新农业品牌培育机制,全力打造覆盖全区域、全品类、全产业链的省级农产品品牌“福农优品”,在攥指成拳中聚合分散资源,形成品牌建设合力,通过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与统一营销,全方位提高“福”字号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
这些改革创新成果,正不断激活乡村振兴原动力,驱动具有福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