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9月10日讯(本网记者 肖练冰)闽北,山岭耸峙,是以丘陵山地为主的山区。在大山深处,有着一双双渴望知识和迷茫的双眼。18岁的刘久智踏进延平区偏远的高山村,与新分配来的师范生一样,成为乡村小学一名普通的教师。不同的是,刘久智这一待,就是40余年。他见过许多来来往往、离去匆匆的师范毕业生,也送走一群又一群的学生迈出大山,走向更好的人生。
“我把青春奉献给了山里的孩子”
今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0个教师节,也是刘久智在岗第40个年头。但今年,他就要退休了。
“同学们翻开书本第6页,今天我们要学的是《桂花雨》……”和往常的日子没有什么不同,刘久智站在讲台上游刃有余地讲着课文。这篇课文他熟稔于心,闭着眼他都能说得绘声绘色,这是从教40余年丰富经验带来的底气和自信。
“作为一线任课教师,我会站好最后一班岗,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尽管刘久智即将卸任南平市西芹跃村融侨侨心小学一职,多数职务已完成交接,但在学校需要老师时,他没有丝毫推脱便站上讲台代课。他说,40多年前他也是一名代课老师,如今能够为学校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也是为他从教生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2016年,教师刘久智(最后一排左二)在活动中与学生合影。受访人供图
回想从前,刘久智一脸感慨。在他执教伊始,每月仅有20多元的工资。当时上有体弱多病的长辈,下有尚在襁褓的孩子,生活的重担压得他喘不过气,也萌发过放弃这份艰苦工作的念头。但每每思及此处,他都不禁回想起儿时。曾经自己渴望知识和学习的眼神,和这些学生一模一样,他不想这些孩子没有老师。于是,他凭着顽强的毅力坚持下来,成了孩子们在教师节写在贺卡上的“亲爱的刘老师”。
“我把青春奉献给了山里孩子,看到他们认真学习,礼貌地叫我‘老师’。甚至是有很多学生毕业了还会回来看我,我觉得付出的一切都值得了。”刘久智的笑容洋溢在脸上,40余年来的坚守在那一刻具象化,勤勤恳恳的园丁仿佛看到了他辛勤栽种的花朵,迎风飘扬。
“教育,是我心中的头等大事”
“1983年,我在乾兜小学任教,去学区开会途中遭遇翻车事故。”那是一场如何提高毕业班教学质量的会议,对当时才任教不久的刘久智而言是极其重要的。尽管受了伤,他依然坚持参会。回想那次事故,刘久智没有怨言,只说,“八九十年代,交通状况非常堪忧。常常要徒步十几里蜿蜒崎岖的山路去学校,偶尔能搭乘人货混装的便车就很幸运了。”
无独有偶,2007年,当时的刘久智在珠地小学任教,一次骑摩托车出行被撞,右手肱骨骨折。医生采用保守治疗,右手不能动,他只能用左手艰难地吃饭、上课,这样坚持了近一个学期。妻子心疼他,让他请假休息,他却坚定地拒绝了。“教育,是我心中的头等大事。”他深知乡村学校师资匮乏,如果他请假,孩子们就可能无法上课。
2019年,教师刘久智主持跃村小学“庆六一”文艺汇演。受访人供图
2010年6月18日,特大暴雨袭击南平市,延福门河流水位达73.51米,超警戒水位7.51米,闽江流域发生30年不遇特大洪灾,山体滑坡,交通中断,房屋被毁……刘久智不顾自身安危,把学生一个个安全送回家后,自己却被困在了学校。在无水、无电、通讯中断、公路塌方的情况下,他冒险翻山越岭五个多小时才艰难返程。“那一刻,我才发现,我已经把这些孩子当做是自己的孩子了。”
“一个都不能少”
刘久智任教的学校多为寄宿制,寄宿生往往有很多留守儿童。此时,他需要承担着老师、家长、保姆等多重角色。白天,他悉心照顾学生的吃喝;晚上,他认真查铺,为踢被子的孩子轻轻盖被,送生病的孩子急切就医。长年劳累让他患上胃病、高血压等疾病,但他却无怨无悔。
在中坪小学任教时,当时五年级“后进生”刘峰意外摔倒,额头鲜血直流,刘久智毫不犹豫地背起他踏上了十几里的山路。一路上他汗流浃背,疲惫不堪。这个别人口中的“熊孩子”似乎被他触动,懂事地执意要自己走,他没有同意。刘峰意缝了几针回到学校,刘久智煮了碗面给他,他竟扑在他的怀里大哭:“老师,您比我父母还好,我一定好好学习。”那一刻,他的心中满是感动,“我坚信真诚的爱可以温暖一颗被冷落的心。”不仅如此,跃村小学有一名学生遭遇车祸,刘久智到医院去探望,邻床家属不禁感叹道:“孩子放在这样的校长手里真让人放心。”
2017年,教师刘久智(左五)参加西芹镇关爱留守儿童献爱心活动。受访人供图
刘久智很清楚,对于山区孩子来说,很多家长迫于经济压力和思想的局限,有一些读书无用的错误思想,因此常有学生失学的情况。而留守儿童大多性格孤僻、内向,时常逃学离家、打架斗殴。但为了“一个都不能少”,他走进学生家,与家长交流做工作,与学生交心谈心,努力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尽最大的努力让失学的孩子有学可上。
“永远照亮山村孩子的未来之路”
这些年,刘久智始终坚持在教学一线,多年来担任毕业班教学工作,班级成绩名列前茅。在他教过的学生中,有的在北大读研究生,有的考上南京大学,还有的考入解放军信息技术学院……“我见证了一届又一届学生的成长和蜕变。”为此,他感到无比的骄傲。
“教师是需要终身学习的。”在教学工作中,他刻苦钻研教学教法,注重学习,积极参加各类培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撰写的论文《识字中谈教学方式的改变》在《新课程学习》杂志发表,另有多篇论文在市、区刊物发表。
由于工作出色,2000年,他被任命为田垱学校校长。在担任村小校长的这二十几年里,所在的学校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学校先后被评为“教学质量先进校”“寄宿制管理先进校”“体育先进校”等。他在跃村小学任教时,该小学顺利通过省里的质量检测,以高分通过市里的小规模学校评估。他的教学也得到师生好评和社会认同,多次获上级表彰。2006年被评为“西芹镇长期扎根山区先进教师”,2007年被评为“延平区优秀教师”,还多次获“镇十佳教师”“先进教师”等荣誉。
回顾这40余年,他见证了乡村教育的发展和无数孩子的成长。他深知教育的伟大意义,他说,作为一名乡村教师,虽然艰苦,但却很值得。他将继续坚守,为乡村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站好最后一班岗。“我愿如红烛,永远照亮山村孩子的未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