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香茗一路歌 且共山水入杯来

来源:闽北日报 | 作者: | 时间:2024-08-19

水路运茶

岩骨花香

挑青

武夷春茶季


马头岩茶园

是不是,总有一些地方让我们魂牵梦绕,总有一些地方让我们念念不忘,总有一些地方让我们觉得人间值得!

自从2011年推出“岩骨花香漫游道”后,武夷山就成了许多茶叶爱好者流连忘返的地方。在这条听起来就仿佛充满“香气”和“韵味”的漫游道,他们访母树大红袍、闻数百岩茶名丛,一路茶香陪伴,全程芬芳不散。

今年5月1日,总长251公里的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投入运营,处处有文化、满眼皆山水。而在武夷山境内的108公里,途经五夫、上梅、武夷、星村、兴田等5个乡镇(街道)18个重点村,把沿线的五夫朱子故里、下梅万里茶道起点、燕子窠、核心主景区以及桐木红茶发源地等串联在一起,既风景优美、文化厚重,更是茶香弥漫。

看见大红袍:

碧山与丹山的美丽邂逅

武夷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据史料记载,早在南朝时期(公元479—502年),武夷茶就已为人所知。唐代文学家孙樵在其著作《送茶与焦刑部书》中首次提到了“晚甘侯”,这是武夷茶最早的文献记录,标志着武夷茶的正式登场。

或许,很多人认识大红袍,是从九龙窠开始的。在清泉潺潺的九龙窠,峭壁上六株母树大红袍亭亭玉立,周边砌石保护,有如精致典雅的盆景。这是一次碧水与丹山的遇见,美了数百年。

武夷山地质是非常典型的丹霞地貌,碧水丹山,奇峰林立,山水相激,溪流淙淙。正是这一方奇异的山水造就了武夷岩茶的风骨和韵味,形成了“岩骨和花香”的气质。

我曾不止一次行走于岩骨花香漫游道,看流水清清,四季不改恬静,怎么也看不厌的还有那一片片盆栽式茶树。每次都感叹:当茶树与石头结合,怎么会如此温柔呢。

2010年以来,也有许多人在观看《印象大红袍》山水实景演出之后,走进九龙窠,认识大红袍,认识以大红袍为首的武夷岩茶。

这是一次满是茶香的向往之旅。一路上,铁罗汉、水金龟、千里香等茶树,一一出现眼前。茶树不同,生长环境也不同,但都具有同一个功用——令人心情愉悦。

武夷山素有“茶树品种王国”之称,茶树品种种类繁多,琳琅满目。得益于优越的生态环境,经过长期的自然杂交途径及先民们不断的人工选择,武夷山选育出千姿百态和不同品质特点的各种名丛。

品种的丰富不只在岩骨花香漫游道上体现,也体现在武夷山的各个茶山茶园。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上就可见一斑。

在南源岭村,可一睹航天育种的大红袍的风采。大红袍航天育种?这是发生在2011年的事。当年,“神舟八号”携带武夷岩茶6个品种单株种子,进行空间诱变。此后,在武夷山市仙茗岩茶厂无公害生产基地建立了种质资源圃。如今,这些种子长成的茶树枝繁叶茂,为茶树种质资源研究提供了大量材料。

每年春天,在仙茗岩茶厂的茶山里,盛开的樱花和绿色的茶树相映衬,铺陈开了一场花与树的浪漫。

其实,在仙茗岩茶厂,最美的还是茶山上种植的70个茶叶品种。这些品种,或单个成为爱茶人的心头好,或利用精湛而复杂的拼配技术,将多个品种组合出一款款香气滋味各异的大红袍,而这也是武夷岩茶令人着迷的一个原因。

在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上说武夷岩茶的品种,一定要提及星村镇黄村村。位于九曲溪上游的黄村村,长期以来都有培育茶苗的传统。如今,黄村村还有超过200亩的茶苗培育基地,而培育的茶苗有黄观音、金牡丹、瑞香等30多个品种。

一镇两名茶:

九曲溪源头的“青红”叙事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离开南源岭向南,邀九曲溪水相伴,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连接了大大小小的茶庄园与连绵起伏的茶海。

前方是星村镇,茶是这里的“通用语言”。

在星村,茶香荡漾在小镇的每一个角落,不管是小镇里的机关人员、小街市民、小摊小贩,还是其他过往行人,或闲谈,或言商,都不时喝上一口茶,在悠悠的回味中领略着生活的浓香。

星村素来有“武夷岩茶第一镇”之称,孕育了“红茶鼻祖”正山小种和“红茶贵族”金骏眉,享有“茶不到星村不香”的美誉。

如果说,曾经的星村做茶是做茶,旅游是旅游,那现如今的星村则是茶旅交融。与乌龙茶和红茶有关的故事,在这里不断被书写、不断被述说。

在星村,暑假期间,最热闹的当属燕子窠。四方来客,皆会找个时间,在这里,与茶香撞个满怀。

南傍九曲溪,东倚三仰峰,青山延绵,云雾缭绕,燕子窠生态茶园便藏在其中。走进燕子窠,茶园里绿意盎然,茶树间套种着大豆和油菜,形成了一幅和谐的生态画卷。这种“茶-豆-油”的轮作模式,不仅有效改善了土壤结构,提高了土壤肥力,还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保证了茶叶的绿色无污染。

沿着茶园步道缓步前行,不时可以看到游客抚着花、用镜头“收藏”着眼前美景……茶园不再是大家传统印象里供茶农辛勤劳作的场所,智慧生态茶园建设让茶园变成了公园。

“我的设想是从采茶开始,从源头起实现科技化。”说这句话的,是永生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方舟。此前,结合“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他适时尝试了“茶豆间作优质高效生态栽培”项目;还通过物联网实时观察茶叶生长情况,结合在园中安装的气候监测仪辅助安排生产,还建立了从施肥到病虫防治再到茶园管理的“生态链”式系统。

近年来,方舟把大量精力投向采茶机。“市面上常见的采茶机大多是日本、德国研发的,与武夷山本地适配度低,投入使用后茶园管理也将被动地适应国外标准,这让我难以接受。我们要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他说。目前,方舟带头研发的“智能采茶机”也进入了下地试行阶段。

在燕子窠生态茶园的对面,是今年5月1日开放的武夷山“三茶”体验馆。体验馆设有大众茶室、新中式茶饮区、茶音乐、茶书籍、茶香薰、“三茶”产品区和茶衍生产品区,各类文创产品令人目不暇接。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如今的星村镇,在茶文化的引领下,茶文化体验中心、茶民宿等旅游设施接连开业。来到星村,我们可以在白云寺观九曲品茶香,感受禅茶一味的美好,可以在“三茶”体验馆,认识武夷茶,品味武夷茶,还可以找寻一家茶厂体验采茶、制茶的过程,感受品一杯茶、宿一夜香的极致茶韵之旅。

当然,别忘了走进桐木村。这里是红茶的发源地,也是探寻武夷红茶文化的绝佳去处。走进桐木村,我们去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去寻找世界红茶发源于此的缘由。

与历史相遇:

千年的茶醉了古人醉今人

“曲曲山回转,峰峰水抱流”。今天,人们习惯于坐在竹筏上,顺流从九曲星村码头漂向一曲幔亭峰下,饱览胜迹,涤净心尘。

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历史上的九曲溪是交通要道,辛勤的船工从一曲向九曲逆流而上,将沿岸盛产的岩茶运到当年名噪一时的星村茶市,再由星村北上南下、跋山涉水、漂洋过海。竹筏上的排工说,沿岸崖石上的一个个凹洞,那是几百年来,运茶船工们留下的印迹,记录着九曲茶路的峥嵘岁月,诉说着武夷山这个万里茶道起点城市的一个个故事。

想像曾经,星村茶行林立,茶蕼遍处,商贾云集。那时候,黄村村和曹墩村的茶,也是从这里走出福建走出中国走向世界的吧。

黄村和曹墩都位于九曲溪的上游。这一带,古时候有“平川府”之称。朱熹在《九曲棹歌》里说:“九曲将穷眼豁然,桑麻雨露见平川,渔郎更觅桃源路,除是人间别有天。”这两个村子都有悠久的制茶历史。历史上,几乎家家户户都参与制茶;近些年来,这两个村子也经常弥漫着浓郁的茶香。

黄村村钟灵毓秀,贤者云集。为了改变黄村村“各自为政、单兵作战”的现状,提高茶企茶农的竞争力,2013年,时任黄村村党总支书记的黄正华发起倡议,80多名茶农抱团成立了茗川世府合作社。成立之后,茗川世府合作社为茶农配置优质生产资源、技术力量、金融资本、信息资源和市场销售渠道。不仅如此,合作社还专门邀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正山小种制作技艺传承人,建立茗川世府茶叶专家顾问团队,为茶农免费提供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和技术把关,进一步提升了茶农技术水平和制茶能力。

如今,茗川世府是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的打卡点之一。

与星村茶叶贸易繁荣相似,武夷街道下梅村的当溪曾长期维持着“日行三百艘”的盛况。

下梅村,位于梅溪下游,故名下梅,现存有大量万里茶道生产路段商贸、加工、信俗类遗存。自商周时期就有了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遗迹,村落初建于隋朝,里坊兴于宋朝,街市隆于清朝。

历史上,武夷山南部的茶叶基本上都是集中运到下梅再一批一批发往铅山起航万里茶道。福建《崇安县志》载:“康熙十九年,武夷岩茶茶市集崇安下梅,每日行筏三百艘,转运不绝。经营茶叶者,皆为下梅邹氏。”

多少人,何曾想,一个深藏于中国东南山区的小村庄,竟凭借一片来自东方的树叶与世界如此紧密地联系到一起。更何曾想,因为这片茶叶的流出,换来源源不断白银的流入,犹如蝴蝶效应一般,在其不久的将来,竟深刻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乃至世界的格局……

如今的下梅村两岸仍然保留着30多座清代古民居建筑。这些建筑以其精美的砖雕、石雕和木雕艺术而闻名,形成了下梅民居独特的风格。

徜徉于下梅,既有繁华落尽后的祥和依然,更有洗尽铅华后的生机盎然。这里的一砖一瓦和斗拱榫卯,依然在向人们讲述着关于它曾经辉煌的茶路故事。(裴礼辉/文 张筱惜/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