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荡山 茫荡山保护区管理处供图
东南网9月30日讯(记者 肖练冰 张梦媛 通讯员 栗晨程)夏日的茫荡山,云雾缭绕,白鹇拖着银白色尾羽掠过溪涧,与千年红豆杉的嫩芽构成生动的生态画卷。
当绿翅金鸠在觅食的画面被红外监测发现,当“世界上最小的鸭子”棉凫轻盈的身姿首次被志愿者的镜头捕捉,当中华鬣羚多次穿梭在山林……在福建茫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茫荡山保护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
红外相机拍到绿翅金鸠的身影 茫荡山保护区管理处供图
鸟类是环境的重要指示物种。近年来,茫荡山山林植被愈发茂密,食物链也愈发完整,为野生动物提供了适宜的栖息和繁殖条件。“今年8月,在回收的红外相机影像中意外发现到觅食的绿翅金鸠,绿翅金鸠是留鸟,为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增加了新的内容。”南平茫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高级工程师黄清山欣慰地说道。
同月,南平市生物学会观鸟分会的鸟类调查志愿者在茫荡山开展日常监测时,在依朝村发现了悠然游弋的棉凫。作为对生存环境要求较高的鸟类,棉凫偏好水质清澈的水域,尤其依赖富氧环境。据南平市生态环境局最新数据显示,延平区茫荡山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质连续四年保持Ⅱ类标准。
不仅如此,近年来,茫荡山保护区内还陆续监测到白颈长尾雉、黄腹角雉、黑熊、猕猴和豹猫等多种国家级保护野生动物。这些动物的出现,不仅是延平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重要发现,更从侧面印证了当地优良的水质、空气质量和持续改善的生态环境。
银粉蔷薇 茫荡山保护区管理处供图
据了解,2023年11月,茫荡山发现两个野生小叶红豆群落,刷新该物种在福建省的最北分布记录。同年,保护区还发现罕见的大规模原生银粉蔷薇群落(长18米、高4.2米,含4000余朵花),这一福建省特有的极小种群植物具有重要科研价值。
目前,保护区针对银粉蔷薇实施人工繁育和野外回归,数量由4000多株增加至1.2万株。此外,当地依托丰富的古树名木资源规划生态康养区,推动生态价值转化。
多年来,茫荡山保护区为保护生态多样性做了多方探索。
“我们对茫荡山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三区进行分级管理并竖立界碑,加强日常宣传、严格开展巡护,并与高校合作开展珍稀植物的扩繁与回归。”南平茫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总工程师虞祥忠介绍说,同时,保护区管理处还积极做好跨部门协同机制,与法院、公安、林业等部门一直有建立联动机制,搭建“法官+警长+林长”框架体系,严厉打击各类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银粉蔷薇扦插育苗试验 茫荡山保护区管理处供图
茫荡山独特的自然风光,既为动物栖息提供良好的庇护,也为农业生产创造良好条件。茫荡山保护区周边村民的农业生产主要以毛竹生产与经营、反季节蔬菜、经济林(茶、果)为主,兼开展生态旅游等活动。其中,茫荡山八角瓜、酸枣糕等农特产品均在市场受到热捧和广泛好评。
每年,茫荡山以其独特的生态景观吸引着大量游客。溪源峡谷、三千八百坎,保护区外围的宝珠、茂地、高坪等村落也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民宿集群,发展高质量的生态旅游。“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情况下发展民宿,我们做了相应的宣传,也定期巡查做好监督工作。如发现有破坏植被生态者,会加以劝解。”南平茫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吴祥生说。
下一步,茫荡山保护区将加强资源管护。继续完善和提升保护区的基础建设和相关设备,全面注入科技力量,如使用电子界桩、无人机场等方式加强管护覆盖深度。同时,推动多部门联动合作常态化,在提升森林火灾防控能力、抓好森林有害生物防控成效、开展卫片点位核查监测、提升生物多样性监测水平等方面多点开花。茫荡山保护区将持续筑牢生态安全屏障,让这片土地永远成为珍稀动植物的理想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