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9月26日讯(本网记者 郑正华 康金山)“这个盏釉色以赤红釉色为基调,于毫纹间自然结晶成花,宛若雪中红梅傲然绽放……”陈远福捧着他最得意的“红梅”建盏,向记者展示时眼中闪烁着匠人的自豪。近日,记者探访御毫龙窑,对话匠人陈远福,探寻他如何让千年建盏工艺焕发新生。
陈远福向记者展示“红梅”建盏 东南网记者 郑正华 摄
陈远福与建盏的缘分,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彼时,他开始痴迷于老盏收藏。“宋代建盏是当之无愧的老师,正是有了这样深厚的历史底蕴,新盏文化才有了坚实的根基。”他在接受采访时感慨道。
早年,陈远福从事建材行业,凭借着敏锐的商业头脑和不懈的努力,他积累了一笔资金。而这笔资金,大部分都被他投入到了老盏收藏与研究之中。对他而言,那些承载着宋代风华的老盏,不仅是珍贵的藏品,更是他探寻建盏奥秘的钥匙。
陈远福复刻宋代“红梅盏” 东南网记者 郑正华 摄
2009年,是陈远福建盏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一年,他拜入建阳区建窑建盏协会会长许家有老师门下,正式开启学习烧制仿古建盏之路。经过多年的勤学苦练,陈远福在仿古建盏制作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他对兔毫盏、油滴盏、鹧鸪斑盏等经典建盏品种的制作工艺有了成熟且独到的认识,并且成功复原了这些传统盏型。每一只经他之手的仿古建盏,都仿佛是从历史中走来,带着宋代的韵味与风采。在熟练掌握传统技艺的基础上,陈远福最终复原烧制出了独具特色的代表作品——“红梅”建盏。
“红梅”盏结晶宛若雪中红梅 东南网记者 郑正华 摄
“红梅”盏的诞生,是一场长达三年的工艺攻坚。陈远福回忆道:“从2015年到2017年,仅试验釉水配方就失败了上百次。”在复刻过程中,他始终秉持“看老玩新”的理念——以宋代建盏为标准,从器型到釉色均严格仿照宋代形制。这份对传统的坚守终于在2017年迎来突破:经过反复调试,终于烧制出盏面呈现独特红梅斑纹的作品,并将其命名为《红梅》。更令人惊叹的是,由此衍生出的11种花色,既保持了红梅釉色的核心韵味,又展现出工艺的多元可能性,成为传统与创新交融的生动注脚。
红梅釉色衍生花色作品《红梅镇宝塔》 东南网记者 郑正华 摄
陈远福的创作始终恪守“形美、釉美、胎美”三位一体的美学标准,其作品自推向市场以来,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精湛的工艺品质,迅速在线上线下平台引发热烈反响,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热销状态。
“要用现代技艺传承宋代建盏文化。”陈远福望着窑中正在烧制的新盏说道。他计划以原矿原釉为基础优化烧制工艺,让这抹寓意“红红火火”的红梅釉色,在千年建窑文化的脉络中持续焕发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