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8月20日讯(本网记者 陈艳 通讯员 朱宁萍 陈子谦 韩燕宁 图/文)作为闽北山区县域振兴的典型代表,政和县凭借“白茶、竹产业、红色文化、朱子理学”等多张名片,走出一条特色乡村振兴之路。8月2日,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政和会知”实践团奔赴福建省南平市政和县,聚焦该地发展经验,开展为期一周的实地调研。在武夷山市政和商会的协助下,师生团队深入白茶与竹产业一线、红色教育基地及传统文化场所,从青年视角为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注入新思考。
茶竹产业全链驱动助增收
政和县凭借资源禀赋,聚焦白茶与竹制品两大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实践团首站走进中国白茶城——这座总投资5亿元、占地120亩的全国首家专业化白茶交易市场。据了解,该市场集智能仓储、检测认证和电子商务于一体,目前已入驻茶企139家,年交易额突破10亿元,白茶仓储总量超150万公斤,成为推动区域茶产业聚合升级的核心引擎。
实践团实地走访政和产业核心区
“我们通过设立产业研究中心、品牌运营平台和创新金融服务,实现从茶园到茶杯的全链条赋能。”白茶城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一模式已直接带动周边3000多户茶农年均增收超过2万元,推动“政和白茶”从地方名茶向全国品牌跨越,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产业支撑。
实践团实地走访政和产业核心区
与此同时,竹产业也在政策与创新双驱动下迎来绿色转型。实践团走访的中国竹具工艺城,已吸引42家规模以上竹企入驻,其竹茶具品类占据全国70%市场份额。在“以竹代塑”倡议下,园区年研发投入超5000万元,成功开发新型竹制品120余种,获国家专利15项。政和县广发竹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队员们亲眼见证一根青竹经精深加工,蜕变为环保包装、高端建材等高附加值产品。
多元文化传承交融铸乡魂
政和不仅产业特色鲜明,文化底蕴同样深厚。在东平凤头红色苏区,实践团成员通过重走革命路、聆听斗争史,深切感受老一辈“坚定信念、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这一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沉浸式教育激活红色基因,为当地注入持久精神动力。
实践团实地走访了云根书院与星溪书院
传统文化同样历久弥新。在云根书院与星溪书院,青砖黛瓦、雕梁画栋间,千年文脉触手可及。队员们发现,政和地区深受朱子理学影响,“格物致知”的求知精神与白茶制作中“道法自然”的工艺哲学高度契合,形成“茶理同源”的独特文化气质,成为助推地方发展的深层动力。云根书院与星溪书院作为政和县传统文化传承的核心载体,已构建起“保护—研究—活化”的完整传承体系,成为承载地方文脉的重要象征。
先进精神引领聚力促发展
精神文明建设是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支撑,政和县以廖俊波先进事迹为核心,构建了完善的精神引领体系,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调研期间,实践团协同武夷山市政和商会前往廖俊波先进事迹传习地开展实地学习。廖俊波曾任政和县委书记,其“能在现场就不在会场”的务实作风深入人心。由其主导推行的“百日攻坚”项目推进机制,推动政和县GDP年均增速提升3.5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增长40%,生动践行了“为民、务实、担当”的精神内核。
实践团前往廖俊波先进事迹传习地开展实地学习
“廖俊波同志把群众的事当作最大的事,这是我们基层工作者最需要学习的品质。”商会代表在交流中感慨。成员们纷纷表示,廖俊波先进事迹不仅是政和的宝贵财富,更是广大青年投身基层、服务乡村的价值标杆。
短暂数日,茶香漫山、竹韵绵长,政和之路为青年上了一堂深刻的实践课。成员们深切体会到政和县在产业、文化、精神层面的发展活力与乡村振兴实践路径。通过调研,实践团系统总结了政和县以特色产业为根基、文化传承为灵魂、精神引领为动力的发展模式,为同类地区提供三大启示:一是强化产业集群培育,建立“龙头企业+中小企业+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二是推动文化资源活化,促进传统与现代有机衔接;三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将先进精神转化为实践力量。
队员们表示,未来将把“政和经验”带到更广阔的土地,以知促行、以行践知,让青春在乡村振兴中持续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