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瓯市房道镇竹林 林仁华/摄
东南网8月15日讯(本网记者 陈艳 通讯员 王骥)在建瓯市房道镇高阳溪畔,碧波与翠竹相映成趣。这幅清丽的山水画卷,与五年前那条泛着油花、散发异味、COD超地表水标准3倍的脏乱溪流,形成了鲜明对比。近年来,房道镇通过创新“种养循环”生态治理模式,让高阳溪恢复往日的清澈,更推动全镇竹林亩产值从795元增至3000元,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智慧。
从生态困局到治理破题
曾经的房道镇面临严峻生态挑战:境内多家笋制品加工厂和几十家养鸭场管理粗放,高浓度有机废水直排高阳溪,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总磷、氨氮等指标持续超标。2023年,为解水质污染之困,当地采取“关停拆除”的硬措施,虽暂缓了水体恶化,却令养殖户经济受损,引发社会矛盾,陷入“生态恶化-生产受阻-民生受损”的恶性循环。这场生态危机,倒逼当地寻求治本之策。
治本需溯源。依托南平市生态环境局“生态体检”机制,房道镇精准锁定污染源头:未经处理的养殖污水和笋压榨废水是主因,周边农村生活污水的不当排放为次要污染源。当地以“源头治理”为核心,通过完善纳污管网、实施雨污分流、建设粪污收集塘等设施,有效截断污染源;并以“养殖规范表彰会”形式,对完成雨污分流改造的养殖户给予2000元奖励,树立治理标杆。同时借力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房道镇谋划高阳溪流域生态修复(一、二期)、九堡河段治理及建瓯市生态提升三大项目,总投资6880万元,重点建设污水处理设施与人工湿地。目前,已争取省级重点流域资金1010万元、超长期国债1600万元,项目稳步推进。
有了源头治理的坚实基础,如何实现污染治理的可持续性?答案在于生态循环。
当地政府敏锐把握建瓯“中国竹子之乡”的产业优势——广阔的竹林、果园亟需有机肥与灌溉用水。房道镇创新性地将鸭粪污水与笋压榨废水混合厌氧发酵,制成优质沼肥,再通过智能调配系统精准灌溉2.1万亩竹林果园,成功构建“政府引导+企业运营+农户参与”的市场化治理模式,打通了“污水变肥水”的关键链条。
“由镇属乡村振兴公司购置专业吸污车,按照‘污染者付费、治理者受益’原则,以50元/车(约9立方)向养殖场/笋加工点收取吸污费,再以100元/车(5公里内)的价格转运至需要灌溉的林地(果园);超过5公里部分,政府按10元/公里补贴给乡村振兴公司。”这套清晰的规则,有效打破了“空间阻隔”,实现了废水从污染源向农田的有序流动。
数据显示,该市场运作模式实施以来,房道镇年消纳污水5745吨,减排COD约17.24吨,显著减轻了废水对河流、地下水体的污染压力。
循环经济催生绿色财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在房道镇,环境保护的成果直接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
资料显示,将鸭粪污水和笋压榨废水转化为有机肥后,竹林果园效益显著提升:“冬笋亩产从30公斤增至100公斤,春笋亩产从300公斤跃至600公斤,竹材亩产从20根提高到40多根。”同时,竹林和果园的施肥成本分别大幅降低62.96%和68.25%,全镇年节约化肥成本598万元,竹笋增收462万元。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依托养鸭粪污和笋压榨废水的综合利用平台,房道镇以千竹园为示范点,引入生态银行机制和先进竹山灌溉技术,建设竹林“四库”示范片,显著提升了笋竹品质,“连地白笋”成功获评南平市知名商标、省著名商标。建瓯市更以房道镇经验为引领,完成FSC森林认证毛竹林58万亩,启动国有林森林经营碳汇开发11万亩,为全市竹木加工企业提供了优质原材料。同时,立足千竹园“观山坪”毛竹高产示范区,成功引进西际竹文化博览园、建州万木林康养度假小镇等项目,引种国内外千余竹种,构建起绵延十里的种竹长廊,有力贯通了竹产业全产业链。
生态产品的价值赋能,推动建瓯笋竹产业实现从“低端初加工”向“高附加值绿色产业”的华丽跃升,带动40家规模以上加工企业集聚发展。2024年,房道镇完成工农业总产值12.61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686元,同比增长34.86%;而建瓯的笋竹产业产值高达190.8亿元,真正成为建瓯取之不竭的“绿色金库”。
从昔日的“污染重镇”蜕变为今日的“生态样板”,房道镇的华丽转身有力印证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当市场化机制激活治理动能,当生态循环孕育绿色产业,当系统治理实现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赢”,绿水青山便真正转化为了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幅由房道镇绘就的生态画卷,正为新时代“两山”理论实践提供鲜活样本,也预示着中国乡村振兴的绿色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