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县域风采 > 正文
建阳:发展“一村一品” 带动乡村振兴
www.fjsen.com 2025-08-01 22:43:57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后畲村种植户下田采收莲蓬 刘剑锋 摄

东南网8月1日讯(通讯员 张高鹭 林晶 黄子荣 刘剑锋 丁健伟 陈希睿 徐思琦)近年来,建阳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做好“土特产”文章重要指示精神,立足建阳资源禀赋优势,高质量推进建阳“土特产”产业发展。同时,依托龙头企业优势,探索循环经济模式,辐射带动乡村振兴发展。

崇雒乡白莲种植历史悠久,有着“莲果之乡”的美誉。7月31日一大早,后畲村种植户周贵平便下田采收莲蓬,他家今年种了4亩多莲子,预计亩产量可达160斤左右。

周贵平介绍:“因为今年气候比较好,管理得也比较好,今年起码可以收到600多斤干莲子。现在都是以有机肥为主,所以莲子的品质也就提升得越来越好。”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节省人工成本,后畲村办起了莲子加工厂,剥莲、去皮、烘烤等环节实现工厂化,为30多名村民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崇雒乡后畲村莲子加工厂负责人龚长宝告诉记者:“我们厂大概一天会生产1200斤左右的干莲子,最多的时候,负责通芯的阿姨有三十几位。”

后畲村莲子加工厂正在运作 刘剑锋 摄

目前,后畲村有白莲种植户55户,种植白莲300余亩,年产值约200万元。后畲村的白莲产业不仅限于田间地头,还深挖周敦颐理学文化,将古民居活化改造并融入“莲”(廉)理文化,打造为廉政教育基地。同时开发莲蓉月饼等衍生产品,逐步推动莲产业一产带二产促三产全链条发展模式,成功将游客“流量”转化为“留量”。

崇雒乡后畲村党支部书记周鑫表示:“后畲村自古以来村民就是以种莲为主,种出的莲子口感软糯可口,得到了消费者的一致认可。为了更好地推动莲产业的发展,我们村通过打造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样板村,挖掘当地周敦颐理学文化,活化古民居等方式,希望通过农文旅融合,力争把白莲开发出多种产业,打响白莲品牌,实现村民村财的双增收,促进乡村振兴。”

崇雒乡后畲村计划通过农文旅融合的模式打响白莲品牌,水吉镇玉瑶村则通过村企共建的模式,让农田实现“三季轮作”。盛夏的玉瑶村,连片稻田泛着金色波光,丰收在望。

沼液水输送管道 丁健伟 摄

水吉镇玉瑶村党支部书记暨培永介绍:“预计今年亩产1300到1500斤,还是得益于我们奶牛场上面那个沼液水,免费供应到我们这个田里,所以水稻亩产比其他地方的会高个一两百斤,甚至高的话会高出三五百斤。”

暨培永说的奶牛场,就是早年落户村里的吉翔牧业有限公司。公司党支部与玉瑶村党支部携手共建,引进福建农林大学、省农科院等专家团队,共同实施“沼液水肥一体化”,技术沼液肥处理利用中心、厌氧发酵设施体系、沼液肥施用设施等一批项目,铺设了5000米输送管道和1000米灌溉沟渠,将“污染负担”变成了“田间养分”。

建阳区吉翔牧业有限公司生产场长李振生说:“管网的话,已经覆盖到玉瑶村每个田头里去,大概覆盖1000多亩了。沼液可以全部灌溉这一片田,我们每天有专人负责输送、排放、浇灌,按户轮流过去。”

水吉镇玉瑶村稻田丰收在望 丁健伟 摄

吉翔牧业将沼液精准输送到田间,成为水稻、玉米、芥菜的有机“营养餐”,而村民种出的玉米,又成了奶牛的优质饲料。“春插水稻”“夏播玉米”“秋种芥菜”,水吉镇玉瑶村1000多亩农田实现了“三季轮作”,全年无休,平均每亩田收入超过5000元。

暨培永表示:“沼液水这个有机肥可以代替化肥,我们的田就可以不要再施肥了,三季轮作的模式下,一亩田可以节省六七百块钱的化肥,也带动了我们农民种田的积极性。”

截至目前,建阳区共打造36个“一村一品”示范村,持续做优做强做活“土特产”文章,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共同富裕。

责任编辑:肖练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