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5月13日讯(本网记者 陈艳 通讯员 吴先杰)巍巍武夷,清泉奔涌。5月13日,南平水务集团旗下福建省大红袍饮料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智能化包装饮用水生产项目完成厂区改造、设备安装调试等工作,正式启动试运行,标志着南平水务集团在贯彻市委、市政府“五个一”特色产业战略中,聚焦“一瓶水”迈出了历史性的关键一步。从深山隧洞引水到全自动生产线运转,从文化赋能到党建品牌引领,这条凝聚国企智慧与担当的产线,正为闽北大地注入澎湃活力。

国企协同跑出“南平速度”
作为南平市属国企首家集包装饮用水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工业企业,大红袍公司从立项之初便面临多重挑战:水源地雷公口水库位于武夷山国家公园核心区,需通过长达50.862公里的引调水工程输送原水;厂房改造需突破空间限制,适配智能化设备;而工期更是紧锣密鼓,从今年2月设备进场到投产仅预留三个月时间。

面对难题,南平水务集团发挥“全集团一盘棋”优势,集团各部门、各相关子公司协同作战。施工团队采用“交叉作业+昼夜轮班”模式,春节、“五一”假期全员坚守岗位。谈及抢工期,大红袍公司项目负责人何楠感慨万分:“从水源保障到厂房建设,每一步都是硬仗。”
“我们团队在集团统筹安排下,连续36昼夜不懈坚持,提前9天完成引调水全线隧洞检修工程。”提到对水源保障工作,南平市麻阳溪引调水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吕坚颇为自豪。一方面检修工程工期短任务重,另一方面长隧洞巡检作业面临严峻挑战,尤其是人员窒息风险防控成为重中之重。“针对可能出现的风险我们制定了系统有效的应对方案,使用点燃的煤油灯火焰监测洞内氧气浓度,保障洞内基本供氧需求同时运用三人小组进行全线高效排查。”面对种种困难,“水润万家”突击小分队迎难而上、高效作业,在顺利贯通输水动脉的同时,在保证输水动脉贯通的同时,更使全线抗渗等级提升30%,确保了企业生产用水的水质和水源供应。
科技赋能打造“一瓶好水”
步入大红袍公司厂房,巨大的水处理设备透着银色的光巍然矗立着。
“该设备属于国内一线品牌,智能化程度行业领先。”大红袍公司生产负责人一边演示着水处理设备一边介绍。他表示,在如此高智能化的设备加持下,工人仅需点一下开关设备就自动运行,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水处理设备在满负荷情况下每小时可处理40吨水,同时搭载物联网系统,可将水质监测、设备状态等数据实时传输至中控大屏。

来到灌装区,两条银白色生产线如巨龙盘踞,瓶装水生产线与泡茶水生产线正高速运转。
“自动化灌装、贴标、码垛系统可实现全流程无人化操作,全程‘零接触’。”负责人表示,这样的生产线如今已非常的成熟。虽然受制于厂区面积,生产线无法达到最多的产能,但仍可达到瓶装水24000瓶/小时、泡茶水2000桶/小时、桶装水600桶/小时的产能,全线满产时可达到35万吨/年设计产能。
水源地雷公口水库的水质经检测111项全部超过地表水国家I类标准,其中18项限量指标远低于天然矿泉水标准,水中富含多种天然矿物元素,是无污染、低硬度、高溶强保护的优质山泉水。这些水通过引水隧道,经由智能化设备被装进了小小的瓶中,将被送往更多人的口中。
文化铸魂讲好“山水故事”
在“水空间”文化体验馆,科技与文化碰撞出新的火花,裸眼3D屏播放着九曲美景,数字化展陈生动呈现武夷山水源地生态保护历程,展现科技赋能与自然生态的深度融合。“我们卖的不仅是水,更是武夷山的生态与文化。”何楠说。

大红袍公司也同时将这种文化宣传的理念融合进产品设计中。“瓶身设计灵感来自明朝状元帽,顶部融入武夷玉女峰轮廓,寓意‘水中状元’。”产品设计师钱思瑞手持“红袍山泉”瓶装水娓娓道来。只见他手中的瓶装水产品顶部一顶红色状元帽,帽檐设计成玉女峰山形,瓶身线条模拟状元袍的流畅垂感,形成“拟人化”的山水文化表达。
从“一瓶水”到“一种文化”,国企深耕不止于生产。南平水务集团以“水润万家”党建品牌为纽带,将党员先锋岗设立在生产线关键环节,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大力推出“红袍山泉”系列高端泡茶水,结合非遗大红袍文化打造差异化产品,将朱子理学“源头活水”理念融入品牌叙事。同时积极参与“爱心送考”,为环卫工、外卖骑手设立免费取水点。
据悉,根据规划,大红袍公司未来将拓展医疗用水、茶饮料等品类,探索温泉水开发,依托差异化产品矩阵,助力闽北打造全国水产业高地。南平水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宋陈庆表示:“下一步,我们要做好、做足产品营销提升工作,向市场推出高标准、高质量的包装饮用水产品,打响来自南平、来自武夷山的国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