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祥松艺术馆 东南网记者 康金山 摄
东南网7月10日讯(本网记者 康金山)6月26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紫玉瓯心——中国建窑建盏文化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幕。展览精心遴选135件古代建窑建盏及相关文物,同时展出298件当代建窑工艺品,国家级技能大师、建盏非遗传承人陈祥松的《龙鳞纹胆瓶》《姹紫嫣红》《江山如画》《黑底银斑撇口盏》等四件作品也在其中,并得到广泛赞誉。
图为陈祥松正在制作建盏 受访者供图
今年5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公布了2023年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项目单位备案名单,陈祥松技能大师工作室入选国家级大师工作室……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着他作为一名匠人对建盏的热爱和执着的追求,以及对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创新,使之成为一个在行业内备受关注的人物。近日,记者走进位于南平市建阳区建盏文化创意园内的陈祥松艺术馆,了解这位国家级技能大师背后的故事。
遇见良师:做事先做人
“这是我的代表作品《姹紫嫣红》,它红中带紫,紫中带金,层层叠叠,盛放在撇口造型上,似春和景明的时节,百花齐放,万紫千红。在中国传统里,紫与红是尊贵高雅的颜色,此作品颜色丰富且生动,造型大气且优雅,富有诗意……”陈祥松指着自己的作品对记者骄傲地说,2019年,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姹紫嫣红》还被天安门城楼收藏,并成为陈列品。走进陈祥松艺术馆,一幅幅精美的艺术作品映入眼帘,仿佛置身于美妙的梦境,让人流连忘返。
陈祥松《姹紫嫣红》作品 受访者供图
出于对陶瓷艺术的喜爱,陈祥松十几岁的时候就在长乐老家跟着朋友在陶瓷厂学做陶瓷,后来因为机缘巧合认识了他的启蒙老师黄美金,从此他便与建盏结下了不解之缘,并跟随黄美金老师学艺多年。
“首先他给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非常敬业、非常执着。他几乎每天都在琢磨着器形的美观以及釉面的完美度,到目前他依然还是亲力亲为,每一个环节都是自己动手。”陈祥松说,“他的这种精神让我非常敬佩,所以我才想拜他为师,这体现出了一个人的精神和一种对待行业的态度。今天我们所讲的工匠精神,其实都体现在他的身上。”
“做事先做人,在为人方面,他都是教育我们不要与人争。此外,他还教导我们,能够帮助别人的要尽量去帮助别人。”陈祥松告诉记者,因为黄美金的名气很大,很多博物馆都想收藏他的作品,他一般都会在收藏自己作品的同时把徒弟的作品也一并带上,甚至还会带上别人的作品,但凡有来找他帮忙的,他都会一起给捎上,这就是他的为人。
“他是我一辈子的恩师,我和他亦师亦友,在传授技艺方面,他都不遗余力地教我们,在生活方面,我们有什么事情,他也会跟我们探讨,而且他的为人非常正派,也很少在外面应酬,几乎把时间都奉献给建盏事业。”陈祥松说道。
守正创新:发明新技艺
陈祥松从事建窑建盏烧制工作三十多年,起草《建盏品牌建设评价指导》,创立《建本建盏》《书香建盏》品牌,精品建盏获国家级大奖四十多项。
荣誉是人人渴望得到的,也是人人羡慕的。这么多荣誉的背后,是三十多年如一日的坚持。一个有想要在一个行业内立足,都必须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陈祥松也不例外,凭借着对艺术品独特的美学追求,在经历了七个多月的艰苦研发,他成功发明了紫金油滴建盏烧制技艺。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的困难,比如说胎土中红泥、黄泥、白泥的成份配比,因为在2015年至2016年这期间,我们没有很多的建盏烧制资料可以参考,几乎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陈祥松回忆说,因为胎土的原料配比跟釉水原料的配比,以及釉水浓度的高低,不能做到同比例收缩,也导致烧制的难度加大,要么开裂,要么爆裂。
陈祥松《江山如画》作品 受访者供图
“那段时间,我们每天都在做笔记。每天烧出来的颜色能否达到预期,在技术攻关上面,我们都要反复地推敲。”陈祥松介绍说,在烧制方面,经常会遇到跳釉、脱釉的问题,这个难题整整花了三个多月的反复研究才初见成效,在持续了7个多月的艰难攻关后,终于取得了成功,后来申请了发明专利。
谈及发明这项专利的灵感,陈祥松说,“我们在烧制过程当中,偶尔会去调高温度,它会隐隐约约能够呈现紫色的部分,这个原理来自于因为我们本地的原料当中含铁量很高,在还原的过程当中,我们能够看到有紫色的晶体出现,所以说我们就往这方面去探索,这就是我们建窑建盏很典型的铁系结晶的一个特征。”
随着名气越来越大,他的作品也越来越受追捧。迄今为止,他的多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陶瓷博物馆、中国茶叶博物馆、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台北故宫博物院、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福建省博物馆、长乐博物馆等收藏。
不忘初心:传播正能量
一方水土养一方瓷。建盏产自南平市建阳区,早在宋朝,为当时八大名窑之一的“建窑”出产,一度经“海上丝绸之路”热销海外。宋代之后,建盏烧制技艺一度失传。近年来,建盏烧制技艺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建窑建盏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千年瓷艺风华再现。
“建窑建盏是宋人留下来的非常好的宝贵财富,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它推广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让它重现宋代的辉煌。”谈及自己爱上建盏的初衷,陈祥松淡定地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能够在这方面受益,要感恩于宋代的文化,感恩宋代从事建窑建盏的先辈,我们要敬畏它给我们带来这么好的一个发展的空间,敬畏它改善了建阳当地老百姓的生活,我们更要把它保护好、传承好”。
“针对社会上出现的一些行业乱象,我们要大量传播有关建盏的知识,比如正确的烧制方法等等来普及消费者,让消费者懂得辨别盏的真伪及好坏,使它成为良性健康的市场。”陈祥松坚定地说,要以严谨的态度去对待和研究建盏,要用正宗的矿土、正宗的釉水来制作建盏,使它健康的、良性的发展。
“今后我们要加倍努力,在传承好宋代建盏韵味的同时,结合当代的需求,研制出既有传统宋韵又符合当代美学的建盏作品。同时,我也将继续接收新的徒弟,并走进校园传播建窑建盏知识,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建盏,掌握建窑建盏的制作技能。”陈祥松说,“让艺术品走进千家万户是我们的使命,作为一名当代的建盏人,要给这个时代一个交代,把建窑建盏保护好、传承好,进一步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让建窑建盏文化在新时代发扬光大。”